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這個西北小城何以走出28位院士(科技視點)

——楊凌示范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化觀察

喻思南 唐生輝
2025年10月13日05: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①:吉萬全在田間工作。
  圖②:昝林森(左一)帶領團隊在陝西省農牧良種場(國家秦川牛保種場)指導肉牛繁育工作。
  以上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圖③:近日,康振生(右一)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南窯鏽病試驗站開展科學試驗。
  張 妮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如何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怎樣樹起科技興農標杆?本報記者近日赴實地進行了探訪調研。

  ——編  者  

  

  地處關中平原腹地的楊凌示范區,在我國農業科研版圖中分量很重——

  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陝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等科教單位,匯聚100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7000多名農科教人才……

  趙洪璋、朱顯謨、山侖、李振聲、李振岐、虞宏正、康振生、張涌、康紹忠、李佩成……28位兩院院士曾在這裡扎根。

  “碧螞1號”“小偃6號”“陝油8號”“陝單609”、秦冠蘋果、小麥抗條鏽病基因全景圖譜……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農業科技成果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從隻有4平方公裡的小鎮,到全域135平方公裡的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動力何來?

  行走在楊凌創新一線,我們找尋答案。

  愛農本色

  把科技成果“種”在田間地頭

  “瞧,這是我們培育的‘西農511’。”西農教授吉萬全辦公室裡,堆滿小麥材料和種子。

  “西農511”,豐年不掉隊、災年有優勢。10多年前,吉萬全了解到農民的苦惱,決心培育這一特性品種:“種麥子,不能指望年年好天氣,碰上干旱、爛場雨,產量也得穩得住。”

  選種、雜交、觀察、收麥……白天察麥情、晚上整數據,歷經10多年攻關,吉萬全團隊選育出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的“西農511”。2018年通過國家審定以來,在黃淮麥區累計推廣超過4000萬畝,深受農民歡迎。

  吉萬全團隊在小麥育種領域深耕多年。早在1956年,他的老師李振聲院士主動請纓來到楊凌,一干就是23年,帶領團隊創新性地利用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進行遠緣雜交,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新品種——“小偃6號”。以此為骨干親本,衍生出小麥品種達80多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

  在隔壁實驗室,記者遇到正在挖掘小麥性狀基因的李停棟。2021年博士畢業后,李停棟加入吉萬全團隊,從事分子育種工作。由於經常下地,他成了開收割機、播種機的行家裡手,也更加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從小麥、玉米育種,到蘋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栽培,再到牛羊繁育,服務農業需求,楊凌的科技成果,個個“種”在田間地頭。

  常年待在白水蘋果試驗站,西農教授趙政陽的皮膚晒得黝黑。一見面,他便告訴記者,團隊培育的“瑞陽”“瑞雪”“瑞香紅”(以下簡稱“三瑞”),全國推廣面積已超過100萬畝。

  20年前,為了改變陝西省白水縣許多果農對種蘋果沒信心的局面,趙政陽和同事們租了三間民房,扎根白水,創建全國首個蘋果專業試驗示范站,也開始了培育優質蘋果新品種的攻堅之路。

  2006年,趙政陽提出喬化郁閉園“間伐改形”技術,在白水示范推廣,起初引來不少質疑。趙政陽動員林皋鎮可仙村的果農曹謝虎:“先試驗改造一畝地,這塊地損失多少,我給你補多少。”

  趙政陽的真誠打動了曹謝虎。當年秋季收獲時,由於果樹減少,曹謝虎家試種的這畝地產量下降,但商品質量卻大大提高,收入不降反升,一下子為技術推廣樹立了樣板。

  “對農民要有真感情,要和他們做朋友,去真正幫助他們。”住在農民家,趙政陽團隊一個村一個村培訓。如今,白水超八成人口吃上了“蘋果飯”。豐收時節,果農來西農給趙政陽送來蘋果表達感謝。

  眼下,趙政陽團隊還在甘肅慶陽、陝西綏德創建了試驗示范站,推廣白水經驗。“農民種‘三瑞’致富,就是對我們最好的褒獎。”趙政陽說。

  在楊凌,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深信“搞育種離不開土地和農民”,90歲高齡的陝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研究員趙瑜,依然奔忙在陝西省扶風縣豆村農場育種一線﹔投身旱作農業五十余載,西農研究員李立科以陝西省合陽縣甘井鎮試驗站為家,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王軍說:“老一輩農業專家扎根楊凌、為農耕耘,留下的精神遺產,鑄就了楊凌創新發展的底色。”

  目前,每年有上萬名西農學生在各地試驗站開展實習、科研,傳承和發揚知農愛農的傳統。

  追求卓越

  從“窯洞”走向學科前沿

  許多人對我們說:“到西農,必須看看這個‘窯洞’。”

  “窯洞”其實是東南窯鏽病試驗站,在西農北校區五台山東南腳下,曾是教師宿舍。“必須看看”,緣於“窯洞”走出過李振岐、康振生兩位院士,是研究小麥條鏽病的“風水寶地”。

  跟著西農教授詹剛明,步入“窯洞”口,陣陣涼風從洞中吹來。“窯洞”高約1.8米,勉強可容兩人並行。地道兩側,一孔孔小窯洞被改造成低溫實驗室,燈光下,各種形態的小麥在這裡生長。

  條鏽病,小麥的“癌症”,我國一類農作物病害。“鏽病病菌在10到20攝氏度的小麥活體上生長,這裡冬暖夏涼,很適合病菌繁殖生長。”詹剛明說。

  東南窯展室,一張張照片,記錄著科研人員攻堅條鏽病的歲月。

  借助這個特殊的實驗室,20世紀80年代初期,李振岐團隊找到了小麥品種抗條鏽性喪失的原因,並提出控制對策,挽回大量損失。

  師從李振岐,從碩士階段開始,康振生便以“窯洞”為家,尋找小麥條鏽病可持續控制的突破口。30多年奮力攻關,他帶領團隊成功揭示小麥條鏽病瘋狂變異的“謎團”。研發的“鏟、遮、噴”三字法,成了防控小麥條鏽病的“要訣”。

  “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保持甘於吃苦的品質,涵養出追求卓越的精神。

  18年接續求索,2022年,康振生的學生王曉杰在《細胞》刊文,首次發現小麥中協助條鏽菌感染的“真凶”。他還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提出小麥不易遭受條鏽菌侵染的方法,開辟抗病小麥育種新途徑。

  “窯洞”也在“進化”。“改造成現代化智能溫室后,這裡30個玻璃溫室裡,做著不同的課題。”詹剛明難掩自豪,“專注條鏽病一件事,許多科研人員從‘窯洞’走向學科前沿。”

  一邊溝壑縱橫,一邊植被蔥蔥。西農水土保持研究所人工模擬降雨大廳內,科研人員通過液壓變坡實驗槽,研究植被覆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西農水保所,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扎根楊凌已近70年。“我們自嘲專業又‘水’又‘土’,但實際上水土保持研究含金量很高。”該所副所長王飛說,“吃不了苦,不下笨功夫,缺少綜合思維,就很難做出有價值的成果。”

  考察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朱顯謨院士提出了“28字方略”,已經成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國土整治主要依據﹔分析限制黃土丘陵區作物產量主要因素,山侖院士提出“是肥不是水”等新論點,在寧夏固原等地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山侖、唐克麗等老一輩專家退休后依然關注行業前沿。他們經常給所裡打電話,提醒我們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組織開展前沿研究。”王飛說。

  錘煉創新自覺,自然會收獲行業的肯定。

  受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委托,李銳研究員組織中外科學家,繪制首張定量分析的“全球土壤侵蝕制圖”。今年初,研究團隊已經提交了技術手冊,數據整理和分析有序開展。

  形成合力

  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多高質量科技供給

  在陝西秦川牛業有限公司牧場,為了採集血樣用於芯片檢測,西農副研究員成功忙了一整天。今年7月,成功所在團隊研發出“中國黃牛1號”50K育種芯片,實現肉牛分子育種的重大突破。

  “有了自主芯片后,選種時間可從3至5年縮短到3個月以內,支撐地方黃牛品種保護、定向選育和高效利用。”成功說。

  為何能打破壟斷?“既靠團隊長期攻關,也離不開楊凌示范區的支持。”西農牛業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國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細說原委,地處楊凌的秦川牛業、秦寶牛業等公司肉牛繁育基地規模較大,積累的表型數據、基因等位點信息豐富,楊凌示范區提供專項研發資金,兩者優勢互補,助力研發跑出“加速度”。

  區校融合是楊凌創新發展的特點,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驅動力。昝林森說:“團隊老師到企業擔任技術負責人,將課題研究帶進企業一線﹔企業科研人員擔任學校研究生校外導師,傳授一線經驗,幫助學生全面成長。”

  走進陝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分子設計育種實驗室,不同的蔬菜實驗間緊密相連。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李萍介紹:“我們與高校聯合組建種業創新中心,和科研機構共建育種共享平台,油菜雜交研究探索出的小孢子培養技術從油菜延伸到辣椒、甘藍、小青菜,育種期限縮短約2/3。”

  在楊凌,當地人說,高校與示范區,如同茶與水。好水激活好茶,好茶升華好水。

  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栽培展示區裡,園區負責人高志雄介紹,從品種培優、栽培管理到果園生態、保鮮即食,幾乎每個環節都有科研人員保駕護航。

  園區種植的是西農教授劉佔德團隊選育的新品種。解決獼猴桃難以“即食”痛點,2023年企業與西農專家聯合攻關,研發出增氧控溫預熟庫。果肉纖維軟化,可即食,口感好,保鮮期可達15天,還便於運輸售賣。

  2024年底,楊凌以“企業+團隊+基地”形式,組建10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聯合體,布局建設50個成果轉化或示范推廣基地,區校企協同發展,縮短技術到市場的距離。

  改革是點燃科技創新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今年7月,“中國楊凌農創匯”全面啟動建設。楊凌示范區科技創新和轉化推廣局局長薛海兵暢談願景:打通從研發、中試驗証到孵化加速、產業應用全鏈條,搭建“農創T台”,讓科創成果走上產業“C位”。

  從1997年成立楊凌示范區,進一步優化配置楊凌的科技和教育資源,到2009年楊凌示范區先行先試,探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先進經營模式,楊凌始終走在改革前列。王軍表示:“未來,楊凌還將擔起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撐旱區農業發展的重任,仍需向改革要動力。”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高質量科技供給是關鍵。

  西農北校區西側,未來農業研究院建設正酣。旱區作物生物育種研究中心、化學與合成生物學兩個科研綜合體已經建成,今年底就將啟用。“適應農業發展趨勢,未來農業研究院將打造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支撐楊凌建設成為世界旱區農業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西農未來農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郁飛展望。

  前不久,西農成立全國農林高校首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院,打造“農業+智能”的創新引擎。“依托未來農業研究院,我們還將持續優化專業布局,促進學科設置與產業需求相融合。”西農副校長房玉林說。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楊凌將持續前行。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19 版)

(責編:趙欣悅、袁勃)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