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滋補產業新質發展大會在穗召開


點擊播報本文,約
長期以來,魚膠等滋補產業雖然市場廣闊,但面臨著產品功效難以科學驗証、質量標准體系尚待完善等行業隱憂。尤其是部分企業降本逐利的違規操作,不僅損害行業聲譽,更導致消費者信任度下降。在此背景下,魚膠(花膠)產業正通過全產業鏈標准化建設與科技賦能,破解市場信任難題。
10月17日,2025年中國滋補產業新質發展大會在廣州盛大啟幕。中國工程院院士薛長湖、中國漁業協會會長崔利鋒、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海發、全國水產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房金岑、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王雲帆、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以及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近400位代表參會。
本次大會以“科學循証引領魚膠產業升級”為主題,聚焦標准化建設、科技賦能與市場創新,為魚膠(花膠)產業高質量發展繪制新藍圖。
推動科研協作,以標准規范重塑產業信任
今年5月,國務院食安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方案》,重點“打擊食品摻雜摻假違法犯罪行為”。隨后,中國漁業協會魚膠(花膠)分會(以下簡稱“魚膠分會”)發布《杜絕摻雜摻假和非法添加行為倡議書》,呼吁魚膠行業從業者堅決抵制摻雜摻假和非法添加行為,並開展魚膠行業質量風險信息採集工作,推動魚膠進一步透明化、專業化發展。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崔利鋒指出,魚膠分會成立一年多以來,積極聯動各方力量,推動科研協作、制訂標准規范、加強產業宣傳、編寫科普專著、建設溯源平台、優化會員服務,為構建行業品質管控體系、護航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薛長湖表示,在海洋滋補品領域,部分頭部企業已探索出成功路徑,不僅為魚膠產業升級提供了范例,更構建了水產品加工產業“科技創新+標准化生產”的創新模式,推動標准化體系建立,促進行業規范化,提供更高品質更安全的產品。
中國漁業協會魚膠(花膠)分會會長王雲帆介紹,到目前為止,魚膠分會已牽頭制定和完善了從原料溯源、加工工藝到成品分級的全鏈條標准體系﹔《進口魚膠追溯通則》成為首個被正式納入“灣區標准”清單並實施的滋補品類別﹔順利申報魚膠領域首個國家標准《魚膠(花膠)分類與名稱》,以及推動多項團體標准立項等。
全國水產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房金岑提到,在魚膠分會、漁業協會和全國水標委的共同努力下,《魚膠(花膠)分類與名稱》標准已通過第一輪立項評審,正在報國標委立項審查。這意味著花膠行業或將迎來第一個國標。
聚焦“養宮”需求,從經驗傳承到科學循証
大會發布了多項魚膠科研成果,實現傳統功效與現代科學的深度融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中藥材品質評價研究室主任詹志來教授考証了魚鰾的歷史沿革,証明了魚膠始見於東晉裴淵所著《廣州記》,在婦科中的應用可追溯至漢唐時期。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杜冰教授團隊發布花膠養宮抗衰實驗成果,証實鱈魚膠、紅魚膠含有6型養宮膠原蛋白,而6型膠原蛋白是子宮重要營養成分。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王玉明教授進一步公布實驗數據,証明魚膠能通過調控卵泡發生相關基因的表達改善卵巢早衰。
大會上權威機構發布的《女性健康養宮手冊》調研報告顯示,超過60%的女性認可“食補養宮”,尤其是香港和潮汕地區認可魚膠的養宮功效,這一數據為產業定位提供了消費依據。在科學循証的背景之下,“養宮”或將是魚膠產業未來發展的核心關鍵點。
以行業自律,構筑產業500億發展之路
2021年我國魚膠市場規模僅90億元,而如今市場規模已經接近300億元,如何讓產業持續突破,沖上500億?
中國漁業協會魚膠(花膠)分會執行會長張宇提出,行業跨越需以全鏈條自律機制為核心,通過標准內化、生態共治、價值重塑,將行業自律轉化為產業增長動能。
“魚膠產業向標准化、科學化發展,需要行業內所有的企業共同凝心聚力。從第一產業的原料養殖、規范通關,第二產業發展更加精細的深加工,到第三產業打造多元化的花膠消費場景。以行業的自律,推動花膠行業構建健康規范的產業生態,推動多品牌發展,最終達成全產業規模突破500億的使命。”張宇表示。
大會現場,全球首家“貴細滋補品品類聯合實驗室”正式啟動。據了解,實驗室將聚焦魚膠活性成分提取與功效驗証技術攻關,為產業轉型提供科研支撐。
大會同期發布《全球魚膠(花膠)產業研究與應用》新書,系統整合2000年歷史文獻與現代科研成果,助力品類教育普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魚膠產業需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傳統滋補品向“科學、便捷、大眾”的現代健康產品轉變。
與此同時,由中國漁業協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共同建設的高品質海參追溯系統也宣布正式上線。
這是國內首次由三家國家級權威機構共建平台,旨在通過數字化、可視化的方式,實現海參從源頭到產品銷售的全流程可追溯,推動海參產業的透明化與高質量發展。(來源:中國婦女報官方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