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報告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累計投入找礦資金近4500億元

2025年10月24日20:40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民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杜燕飛)日前,202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地質勘查投資1159.94億元,連續4年實現正增長﹔全國新發現礦產地150處,其中,大型49處、中型54處、小型47處﹔新發現礦產地數量排名靠前的礦種是普通螢石、鋰礦、金礦和鐵礦。“十四五”以來,我國累計投入找礦資金近4500億元。

《報告》顯示,我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重要進展,礦產資源家底進一步夯實,在重點成礦區帶和大型油氣盆地實現了一系列找礦重大突破。油氣礦產方面,在塔裡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等的新層系、新區帶和新類型取得多項重大突破﹔非油氣礦產方面,銅礦、鐵礦、磷礦等大宗礦產找礦成效顯著,資源量大幅增長﹔鋰礦、鋯礦、鉿礦、稀土、氦氣等戰略性礦產找礦取得進展,鎢礦、鉬礦、銻礦、螢石、石墨等礦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鞏固。

資產投資方面,《報告》指出,採礦業固定資產投資連續4年增長,主要礦產品供給穩中有升,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了貢獻。2024年,我國採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延續增長態勢,比上年增長10.5%。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持續增長,煤炭、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實施綠色勘查,推動技術裝備升級與示范應用﹔加快綠色礦山建設,完善標准規范,健全名錄管理﹔推動礦產資源全面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布實施了125個礦種的“三率”標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達國際領先﹔完善礦區生態修復激勵約束法律制度體系,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推動改善礦區生態狀況和周邊人居環境﹔加強礦區生態修復調查監測評價,推進礦區生態修復技術標准體系建設,發布了一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科技創新方面,《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發布實施了礦產資源領域國家標准10項、行業標准85項,深地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實施,“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實施。各類科技創新平台聚焦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究和工程化研發,積極服務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礦產資源領域重大戰略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以人工智能(AI)、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推動全球礦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中國地質調查局國際礦業研究中心在大會期間發布的《全球礦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以來,面向勘查大數據的AI技術快速發展,已成為分析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提取礦化異常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服務勘查實踐各類場景中的應用不斷成熟﹔地球物理技術裝備向綜合化、集成化方向發展,天—空—地立體遙感找礦技術體系逐步完善﹔在AI和新能源等技術助力下,礦山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持續推進,推動礦產資源高水平開發利用。

(責編:王連香、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