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数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也将呈现快速上涨趋势。与传统养老相比,现代养老会呈现哪些新的需求?
公共养老金是把全社会人的代际融合到一起,年轻人缴费,给现在的老人去用。随着中国老龄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对社保体系资金作出贡献的人数正在快速减少。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依靠的是代际关系。随着社会变迁,“养儿防老”模式正在逐渐消减,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养老”。
未来养老方式是社会化养老。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求。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养老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不足时的被动养老,正逐渐向丰富老年生活的主动“享老”转变。
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目前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如何?
从需求层面看,养老财务的可支持性是关键,如果没有钱,没有支持,所买的产品、服务就不可持续;从供给侧看,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是关键,有了经济支持,能够得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
建议提高养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比重,这是制度建设和配套改革要把握的一个方向。
只靠政府的养老机构显然是不够的,金融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动员众多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供给产品。发展养老产业,既要发挥政府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作用。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第一支柱承担了过多职能,三个支柱之间有待平衡。
对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养老生活,您有何建议?
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问题,应该全方位系统性地创造条件,让养老的服务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便利获得。
养老产业要满足多元化需求,既有中高端养老机构,也要有适合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托底的,给予金融政策支持的养老机构,比如政府对于用作建设养老院、护理院的土地进行税收优惠。
养老既要靠社会,也要靠个人年轻时候为未来储蓄。当下,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另一方面增强一些社会团体和社会个人未雨绸缪、长远谋划的意识,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养老金融是一个还未得到充分开发领地,未来的空间和希望都非常大。
除养老金外,养老服务的可得性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支撑,也是养老金融需要关注的重点。老人出现失能、失智现象后,无法在家庭照顾自己,子女也无法保障时时伴随,要建设去社区或机构养老的环境。如果是一对一照顾,还要加强对护理行业人员群体的培养,这也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