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财经观)
疫情期间的“非接触”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加快从传统网点走向线上。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对金融机构是全新考验,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疫情期间,“非接触”成了热门词,金融机构纷纷打出“非接触”牌,推出很多新型线上金融服务场景。比如,投资理财被搬上了网络直播,基金经理、理财专家与用户在直播间互动;有的地方“把社保卡装进手机”,用户可通过银行电子社保卡购药等。各种“非接触”新体验,让人们在特殊时期感到踏实和便利。
疫情期间,“非接触”服务既降低了人员聚集可能带来的风险,又保障金融服务质量。事实上,“非接触”金融服务早已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金融机构也已纷纷布局线上,加快数字化转型。疫情期间,线上业务优势进一步凸显,提升了金融机构从传统网点走向线上的紧迫性,也检验着各方线上业务实力和技术储备。
客户享受便捷线上服务的背后,靠的是金融机构科技能力的长期积淀以及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如今,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理念上,一些机构仍抱有惯性思维,坚持固有盈利模式,数字化转型主动性不足,数字化思维欠缺,尚未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机制上,一些机构在产品研发上延续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环节多、流程长、耗时久,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服务范围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推进,零售端线上金融发展很快,但公司端线上金融依然存在短板。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开发线上产品,而是对金融机构经营文化、理念的革新,以及组织架构、考核体系、人才培养机制的全方位再造,是一场全新的考验。当前,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云计算、区块链、5G技术等可能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强力支撑,金融机构应积极借力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应脚踏实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更要与自身原有业务相互适应、磨合提升。技术实力增强离不开资金、人才等的强大支持,传统金融机构与专业金融科技平台应相互联手、各展所长。疫情期间,这方面已有一些有益尝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合作。
对监管来说,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对制度设计、风险防范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服务事关人们的钱袋子,安全性乃重中之重。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可能衍生出技术、业务、网络、数据等新的风险,监管也要加快数字化步伐,跟上行业转型脚步,既要鼓励也要规范、引导创新。近日,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以适应金融科技兴起所带来的变化,为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创造适宜、规范的制度环境。
数字化时代兼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以开放的心态、合作的姿态迎接数字化转型的潮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6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