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临期食品”:市场新宠能否实现双赢?

2021年06月05日08:39 | 来源:工人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临期食品”:市场新宠能否实现双赢?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这是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的口号。创立仅8个月,该小组已聚集了6万多名成员,实时分享各种临期折扣信息,“原价22元一盒的奥地利牛奶7元拿下,沃尔玛18.9元的马来西亚饼干‘跳楼价’2.9元”。

一边是网络社交平台热烈讨论,一边是嗨特购、好特卖、饴食货仓等线下店铺人满为患,购买临期食品成为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

数量庞大的临期食品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定价如此低廉?吸引消费者的到底是什么?市场体量究竟有多大?《工人日报》记者近日对临期食品行业进行了调查采访。

“烫手山芋”变身市场新宠

5月29日周六,记者来到北京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嗨特购门店,发现结账处排着长队,每个人的购物筐里都满满当当。“自从发现这里,我每周都来囤货。”大二学生脉脉正兴致勃勃地在货架上翻找,“这里这么便宜,临期我也不在乎,反正很快就能吃光。”

临期食品,指的是临近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之内的食品。善食者联盟创始人邱喆介绍道,“根据食品行业‘允收期’惯例,大型商超通常拒收保质期已过1/3的国产食品,和保质期已过1/2的进口食品。食品上架后若销量不佳,终端店铺也会将尾货退还经销商。这些食品正以极低的价格流向临期市场。”

本是销售难题,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在线下,临期生意经历了超市“买一赠一”的捆绑销售、大型商场专门开辟的打折货架、临期折扣专卖店的遍地开花3个阶段。在云端,先是“裸价临期特卖”等淘宝店铺零星出现,再是好食期、甩甩卖等专营APP上线,接着电商巨头发现商机开始布局,天猫国际、拼多多已上架自营的临期食品。

就实体店而言,从业多年的供货商毕犬洋总结了消费人群的演变特征,“临期店铺发端于菜市场,后来又开进居民区,顾客是单一的中老年群体。从好特卖开始,实体店尝试搬到人流量大的核心商圈、写字楼,吸引了大批注重品质又囊中羞涩的年轻人。”

据统计,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粮食总产量的6%。毕犬洋认为,用好临期资源可以实现双赢。“原本临期食品的归宿是饲料厂和垃圾场。我们搭起了一座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家及时止损。”

动态定价吸引众多粉丝

今年4月29日颁行的《反食品浪费法》明确提出,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记者在北京多地走访发现,实体店铺大多以折扣店作为宣传噱头,似乎刻意不提“因临期而打折”。对此,不少顾客心知肚明,也有顾客以为只是短期促销。在某进口折扣店的粉丝群里,记者看到不断有人询问:“活动什么时候结束?”

在这方面,线上平台更加公开透明。打开好食期APP,“日期越近越便宜”的标语十分醒目。主页被划分为2~6折专区,按照倒计时折算价格。

在淘宝搜索关键词可以发现,直接将“临期”写入店名的店铺多达上千家。其中,销量排在首位的店铺坐拥156万粉丝,食品介绍里,不仅显示保质期,还能看到与正期食品的价格差。

有关人士表示,消费者真正敏感的是价格而非保质期,这是临期食品火爆的真正原因。

邱喆认为,如果食品日期不同而价格无差别,消费者选购时会挑最新鲜的。一旦根据日期形成差异化定价,性价比的优势得以显现,每类食品都会找到合适的人群。

按照这种理念,善食者联盟曾尝试根据保质期动态定价,“假如商品价值100元,保质期为100天,那就让商品每天降价1元。”邱喆说。

先天不足制约规模经营

记者采访发现,临期折扣店主营进口食品,兼有网红品牌,国内一线品牌占比最少。

对此,邱喆解释称,很多进口食品溢价高销售难。“一方面,产业链较长,品牌方、进口商、经销商都要获利,层层加价;另一方面,运输、报关、检疫等流程耗时不短,食品上架销售时间本就有限,如果再有延误,商家为了避险只能抬高价格。”

不过,临期食品很难获得稳定持续的货源。毕犬洋坦言,成熟的品牌会经过测算按需供货,除了年货礼盒容易产销不对等之外,很少出现大规模临期的情况,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行业的市场体量。

“太多因素都不可控。”毕犬洋说,货源的突然爆发和突然沉寂,给人员配置和仓库周转带来难题,阻碍了规模化经营的形成。“有时一个星期也采不到多少货,大家都闲着,有时一个电话来了5万箱货,根本忙不过来。”

疫情使货源紧张得到缓解,对从业者的影响却是双重的。邱喆表示,疫情期间店铺长期关闭,催生了大量临期食品,一定程度上炒热了市场,给行业带来生机,也使新人一窝蜂入场。而当疫情趋向稳定,资源逐渐枯竭,自然会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与时间赛跑的压力,也让业内人士叫苦不迭。“入市需谨慎!”一位临期折扣店经营者向记者感叹,临期品可售卖时间很短,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过期。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临期食品?这本身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邱喆分享了他的思考,“比起在临时市场深耕,更应该想办法从源头解决问题。如果食品能在终端渠道多流通一段时间,从上架就开始动态定价,是否不必拖到临期、甚至面临浪费?”(陈曦)

(责编:张文婷、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