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天一和他的米粉店生意火爆。他的名字時常與“北大碩士”、“90后”聯系在一起。雖然不喜歡被貼上標簽,但從北大法學院畢業后選擇開米粉店,還是讓張天一賺足了眼球。
張天一和他的米粉店最近很火。他的名字時常與“北大碩士”、“90后”聯系在一起。雖然不喜歡被貼上標簽,但從北大法學院畢業后選擇開米粉店,還是讓張天一賺足了眼球。
半年前,張天一曾經走上求職類節目《非你莫屬》的舞台,彼時的他揮斥方遒,面對老板們的提問侃侃而談,卻也同時給人留下了心高氣傲,不切實際的印象。現在的他在北京環球金融中心地下一層一間37平方米的米粉店內,做米粉、上菜、招呼客人、收拾碗筷、倒垃圾……除了體重下降了30斤這一“額外收獲”,張天一的話語間也少了一些桀驁,多了一份平和。為了宣傳新店,張天一曾跑到街邊去發傳單,“現在在路上有人發傳單給我,我都會微笑著接過來。”因為體驗過發傳單的辛苦,才更尊重發傳單的人。這也是張天一創業的初衷——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才能真正地融入生活。
中午時分,北京CBD的白領們從寫字樓裡走出,三兩一群。他們穿著各式職業裝,穿梭在一家家飯館的門前,手裡攥著手機、錢包,還有工卡——那種“打卡人生”正是張天一和他的伙伴們極力抗拒的生活。白領們在米粉店門前排起了長隊,門把手上早已挂上了“米粉已售罄”的牌子。有人經過,好奇地舉起手機拍照﹔有人在店裡吃的滿頭大汗,還嚷著再加點辣。店裡的顧客和這家開張不久的米粉店一樣充滿活力,臉上大多挂著興奮的笑容。
在店裡忙活的時候,張天一習慣戴著藍牙耳機接電話,他說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雙手,達到口、手、腳並用。他的手機每天會接到超過100個電話,除了預定米粉的顧客,還有半夜找他傾訴的陌生人,他們大多也是處在艱難時期的創業者。
盡管剛剛開業20天,米粉店生意紅火的程度已經超出張天一的想象。“開店之初,我們在想沒人來怎麼辦,現在則是在想人太多了怎麼辦。”起初,他們預計每天能賣出50份米粉,但在媒體的報道之下,米粉店的知名度迅速擴散,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400份。有人專程從遠處打車過來一飽口福。隻有19個座位的小店在就餐高峰期愣是容納了30人。后來,張天一和他的伙伴們不得不每日限量提供120份米粉,上午70份,下午50份,通常情況下,需要提前半天通過電話預約才能排上號。
有人說這是飢餓營銷,張天一略顯無奈,現在的設備全天候運轉也隻能提供這麼多米粉,再壓縮時間,米粉的質量就無法得到保証。店裡挂著“碩士粉,良心粉”幾個大字,正在吃飯的湖南姑娘激動地說,在北京很難吃到這樣地道的米粉,別的店很多米粉都加了明膠。
這也是張天一最初想要在北京開一家湖南米粉店的原因。為此,他在老家湖南常德幾乎把所有的米粉店走了個遍,想找到一家既好吃又願意給他傳授技術的米粉店並不容易,他開玩笑說,人生失去了一種樂趣,那就是吃牛肉粉,一天一頓是享受,一天十頓就是煎熬了。“遍嘗人間冷暖,在想學藝的時候沒少被人甩臉子。你很難說服老板你的店不是開在常德,而是北京,不存在競爭關系。最后完全是靠運氣,在一家較偏遠的米粉店,找到了願意教我的老板。”
除了學習技術,在准備創業的兩個月裡,張天一還需要為店面選址、籌資金、組團隊。他最早想把店開在北大附近,但由於租金貴,又陸續找到西城區、東城區,最后定在了朝陽區。“一個月租金不到一萬塊,地段好,在CBD,雖然是地下室。”張天一笑了笑,省錢才是關鍵。在開店前,他將手裡的10萬塊錢來回掂量,最后和另外3位合伙人共同湊了15萬,作為米粉店的啟動資金。3位合伙人中,兩位是張天一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律系本科的同學,另外一位是他的表弟。
合伙人之一柳嘯還在北外讀研究生二年級,每天要從魏公村換乘兩次地鐵到米粉店。他主要負責財務和收銀。“為自己干活和給別人打工完全不一樣。”柳嘯也曾在律師事務所實習過,“為自己干活會很有動力和沖勁兒,替別人打工總是很被動。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不招服務員的原因,一是我們付不起工資,二是還得盯著別人干活,管理成本太高。”米粉店事無巨細都由4個“90后”男孩負責。每天早上七八點來到店裡,晚上九十點關門回家。一切工作他們都身體力行,就連最初店面的裝修設計也是一位合伙人親自操刀。每天下午,表弟周全都會騎著電動車,載著透明大號收納箱去十裡河採購食材。他們自己中午吃飯的時間通常已經到了1點多,“一頓飯吃5兩米飯,回家倒頭就睡,有時候累得澡都沒洗就睡了。”柳嘯說。
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打來電話,希望他們去錄制節目。看得出,張天一和伙伴們都挺想上節目,但最終還是婉拒了。“誰不想去啊,但要經營店,都走不開。”張天一從沒想過關門幾天去錄節目,“這是我的事業,一切以米粉店為中心。”
張天一說,如果自己去做了公務員,可能想的是三年當科長,五年當處長﹔如果去了律所,想的是三年當合伙人助理,五年當合伙人。但他不會明白向上爬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有一天,他又回歸了傳統意義上穩妥的生活,但有了開店的經歷,誰說不是一種收獲呢?
“從這家餐館開業的第一天起,或許對我自己而言,我就已經成功了吧。我覺得,外在的東西,沒有可以再爭取,不難,難的是打破自己內心的條條框框。”張天一說。
![]() | ![]() |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