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实体经济既需回归更需转型升级--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实体经济既需回归更需转型升级

2012年12月09日11:16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 贾兴鹏)由中国经济周刊和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今日(9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实体经济既需要回归,更需要转型升级。新形势新要求下,实体经济如何发挥好它的作用,需要在几个方面付出努力。

邵宁认为,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外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许多企业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生产规模不小,但利润水平很低,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让我们付出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也非常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的争端和摩擦,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特点与规律,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二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优良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产业有效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很多产业存在市场布局散乱差,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很多企业盲目扩张战线过长,投资效率低,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这方面德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德国是世界上顶尖的制造业强国,很多产业往往是将寡头企业作为系统集成商,集研发、设计品牌、市场售后为一体,有一大批专注产业链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上百年几代人专注做几件产品,不断改进精益求精,这些产业链企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助提高,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水平。这是符合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布局要求。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我国实体经济能否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核心是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

三是加强自主创新,持续提升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我国涌现出载人航天等自主创新的成果,总体上并没有取得创新的进展,我们创新是在买不到技术的领域内实现,我们与国际一流存在很大差距,与我们国家大国地位很不相称,许多领域高端材料、关键设备重要基础件,核心元器件仍然主要依靠进口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四是积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邵宁讲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许多企业采取直接投资、兼并收购、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走出去,在带动设备出口、劳动力输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从企业的角度讲,总体上还处于初期的阶段,许多企业在全球布局整合内部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度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国际化运营能力水平,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境外投资并购优质企业和资产的机会,对中国企业家是在增加的,这实际上是走出去的重要的历史机遇,同时,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走出去的能力,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在走出去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努力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研发人才、能源资源,增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能力。

最后,邵宁强调,应该强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功。提升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实体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的方法。但是整体上我们国家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管理的系统性和信息化程度不同。

邵宁表示,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流程和方法,提升内部规范化的程度,提高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着力建立更具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机制。

(责任编辑:张文婷、李昉)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相关专题
  • 热点新闻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