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河北石家庄市一处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在为机动车加油。新华社发(王晓 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26日宣布,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推出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方案。至此,市场期待已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尘埃落定,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朝着市场化方向又迈出重要一步。新的定价机制有哪些特点?会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发挥新机制的正面作用?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通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二是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三是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四是完善价格调控程序,同时做好相关补贴工作。
“目前正逢国际油价走低,而且后期国际油价仍有可能保持下行趋势,从市场面来看价格机制完善方案推出时机比较合适。”卓创资讯成品油市场分析师陈晴说。据新华社石油价格系统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地(迪拜、布伦特、辛塔)原油3月25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率为-5.01%,国内3月26日正好是上次调价后第22个工作日。
按照此前运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油价。
专家指出,该机制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周期太长,22个工作日再加上节假日就是一个月,而国际油价每天都在变动;二是现有机制设定国际油价在22个工作日内变动幅度达到4%才做调整,造成国际油价变动不能及时反映到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来。
业内人士指出,缩短调价周期、取消4%的幅度后,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对于国际市场的反应相对更加及时,从而避免现行定价机制的调价“滞后”的现象,后期有望国内油价的调整与国际油价的变动幅度相同,逐步与国际接轨。
“新定价机制推出,将一步加快成品油定价市场化进程。”卓创资讯成品油市场分析师吕斌认为,从长期来看,对市场将形成积极影响。同时,调价周期缩短、调价频率加快、成品油定价更加透明以及调价走向的不确定性增强短期内会增加价格波动性与市场活跃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
吕斌说,对产业链上下游各方来说,对生产者最有利,可以更有效的保证利益;对于中间商长期来看同样有利,价格变化频繁将吸引更多中小贸易商加入;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短期看则是弊大于利的,会增加其使用成本,但长期来看,更加市场化的产品更容易受供需规律影响,所以长期对消费者同样有利。
“新机制实施之后,油价调整将更加常态化,与国际油价联动性也更将加紧密,同时,必将有效抑制因上调预期所引发的市场过度投机行为。”金银岛成品油市场分析师韩景媛分析认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称,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价格机制完善方案具有积极意义,标志着成品油定价更加市场化,未来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全市场化。
陈晴还表示,定价机制改革之后,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后期的销售价格将更能及时的反应成本价格的变动,也就意味着对于炼厂的利润而言温和有保障的,一方面可以改善两大集团炼油板块频繁亏损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地方炼厂“夹缝中生存”的困境。
此次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出台后,尽管市场化程度会更高,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由于新的定价机制将会使后期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繁,且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更加紧密,对我国的经济和民生都将产生一定的压力。油价频繁波动会不会给百姓带来相应的冲击?农业、城市公交、出租车和困难群众生活等民生领域生活受到冲击大不大?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完善后的机制要继续落实好相关措施,努力保障公益性行业正常运行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并力争有所缓解。一是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二是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林业、渔业(含远洋渔业)继续给与补贴;三是对出租车在运价调整前因油价上涨增加的成本,继续实行临时补贴;四是将各地综合考虑成品油、液化气等调价和市场物价变动因素,继续通过补贴等措施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由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价格,政府不再直接制定价格。这个方向是明确的,但改革的步骤是渐进式的,需要统筹考虑、分布推进,不能一蹴而就。今后将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完善,让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发挥引导石油资源配置的作用。(记者 胡俊超 杨玲 付少华)
国外成品油价格如何确定?
酝酿近两年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终于在26日靴子落地,取消4%涨幅限制、缩短周期至10个工作日以及调整挂靠油品种类,与此前媒体预期基本一致。作为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机制,我们在关注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同时,不妨来看一下目前其他国家油品定价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对我国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参考。
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低油价 税率占比关系大
市场化程度不足是我国成品油市场机制一直遭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消费者甚至往往将成品油上涨归咎于定价机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但同样是市场化定价,这些国家的成品油价格差别却很大。
换算成人民币计算,美国的普通汽油价格在6元/升左右,英国则高达13元/升,日本和韩国则分别为10元/升和11元/升左右。
除了资源丰富的产油国外,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大国,全球只有美国实施低税赋、低油价政策。在美国,成品油定价基本上不受政府管制,各大石油公司炼厂所加工的各种渠道的原油都按市场价格结算,成品油在国内外市场的售价也完全由市场决定,并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而波动。
美国零售汽油价格的决定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购买原油的成本、炼油成本、输送和运营成本、税费,在汽油价格中所占比重依次约为70%、10%、5%和10%。
英国同样也是完全市场化定价,但与美国的价格构成相比,英国汽油的各项税款和增值税占了零售价格的60%。即使在原油、炼油等成本相同的情况下,英国的汽油零售价格也将是美国的两倍多,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正是不同的税率。
同样道理,日本和韩国的汽油税率也高达39%和48%左右。与此相比,以北京为例,92号汽油此次降价后价格为7.8元/升,不含税价格约为5.6元/升,汽油税率大约在28%左右。
不难看出,税率在不同国家油价水平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税率的高低则取决于该国石油资源禀赋,此外原油成本也是重要因素。美国本身是石油生产大国,且近年来国内页岩气、页岩油等替代能源飞速发展,让美国有维持成品油低税率的底气。
而对于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石油严重甚至完全依赖进口,为了保障本国能源安全及推动可替代能源发展,通过高税收限制国内消费是不得已而为之。
普惠性补贴不可取 价格接轨是必由之路
除完全市场化定价模式外,还有不少国家采取普惠性价格补贴的方式来补贴消费者,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这类国家中,除沙特、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输出国外,也包括如埃及、印度尼西亚、南非等依赖原油进口的国家。
尽管这类措施能够对国内消费者起到了一定价格保护,但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结果往往是导致政府负担急剧增加,进口石油依赖度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埃及普通汽油价格仅相当于人民币2元/升左右,印度尼西亚的这一数据为3元/升。埃及2011至2012财年的燃油补贴约为159亿美元,占其财政经费中补贴费用的71%,约占政府总体财政预算的五分之一;而印度尼西亚2011财年的能源补贴开销约为18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用于国内成品油补贴。
此外,由于与邻国油价存在套利空间,加之政府监管不力,使得投机与走私者有机可乘,导致政府财政补贴白白流失。
在石油全球化的今天,普惠式补贴模式明显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最终高油价的压力也将被放大并强加给普通民众——
其一,无论是补贴炼油企业还是直接补贴消费者,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很难在企业与消费者间获得平衡,经常面对出力却两边都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其二,补贴在油价上涨时对政府财政的压力会不断攀升,而这些压力最终仍可能通过其它方式转嫁给消费者。并且由于补贴压力过大,在石油资源开发和可替代能源方面的投入将会面临压力,导致对进口石油资源的依赖性继续加重。
其三,对使用汽柴油的消费者进行普惠制补贴,容易形成消费越多补贴越多的局面,对大排量汽车使用者有利,对无车一族更是不公,补富不补穷办法显然不可取。
高油价是全球性问题 因地制宜方能体现价值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高度全球化的商品,高油价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和储量都很有限,自身产能增速远远跟不上消费需求,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2012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达4.7亿吨,较2000年翻了一番,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并可能很快突破60%。从这个角度出发,不论是采取直接补贴消费者还是补贴石油生产企业的方式,都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长期来看,市场化仍将是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最终选择,但目前我国石油市场并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基础。一方面,国内成品油市场主要被三大油企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化定价的调价也还不成熟,即使将定价机制下放到市场自由调节,最终结果也是形成垄断定价;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相较发达国家还较低,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消费者收入水平差距大,成品油定价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居民的承受能力,暂时无法完全市场化。
此次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反映出政策层面坚决推动价格市场化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统筹兼顾的全面考虑。成品油定价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行业发展、人民生计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即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采取的不同机制均褒贬不一,都需要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来选择更加合理的方案。只有因地制宜制定适合的价格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记者 郑彬 付少华)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