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抽iBond了吗?”是近期港人见面最火热的闲聊话题。香港特区政府上周发行了第三批通胀挂钩债券(ibond),市场反应异常热烈,不少家庭全员出动,四处前往登记抽取……
缘何一种债券会受港人如此热捧?这与前两批购买者的赚钱效应不无关系,理财观念超强的香港人,对于这种稳赚不赔的机会是不会放过的。
银行存款利息低 买iBond稳回报
iBond是一种三年期港元政府债券,每手面值一万港元,每半年派息,其息率分浮息及定息,浮息与香港最近6个月的通胀率挂钩,定息为1%,最终派息率以高者为准。
目前,香港银行存款近乎零利率, 今年预期香港通胀率高达3.5%至4%,加上定息1%,对于香港市民来说,iBond的发行为其提供了一个收息较高的理财产品,且香港券商、银行普遍豁免投资者的手续费并提供其他优惠,因此iBond投资者的持有成本几乎为零。
香港在2011年首度发行iBond,并于当年7月底在港交所上市,也就是说, iBond还可以被当成股票一样炒。统计显示,首批iBond半年派息加上债券价格上升,投资者在半年获得的回报率就高达9.94%,参与认购iBond的市民可谓尝到了大甜头。在股市低迷、楼价偏高的情况下,由于iBond低风险和稳定不俗回报形象已深入民心,所以吸引更多市民认购。
港人投资理念:现金在手最安全
去麻将馆,是香港家庭主妇一种最普及的理财方式:就靠着丈夫给的那几个买菜钱,她们要滚出自己的私房钱和零花钱。赌马,也属港人最普及的生财之道。赌马较之打麻将,更需要经验和判断力。电视台还有专门教人跑马的马经专家。很多港人将收入的很大比例投入跑马中,作为每月固定支出。
但大部分老百姓的理财方式也就是小打小闹,根本不敢涉足地产等大生意,因此,当遇到iBond这种理财对象时,他们是说什么也不肯放弃的。
大学刚毕业的Lucy没有多少存款,新入职工作的三分之一收入,还要偿还读书时借下的助学贷款。连她听到iBond认购的消息,都跑去证券行登记孖展形式抽iBond。她对记者说,听前两次买过的人讲,到手就卖掉,一万块怎么也稳赚四五百,不抽白不抽。
也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打工仔,当作保本储蓄。29岁从事IT行业的Henry向笔者说,香港楼价太贵,平时工作忙,无暇看股市,钱就摆在银行保持现金流动。这次跟老婆抽到多少算多少,起码也跑赢银行存款利息。
还有退休人士,为了规避风险,宁愿赚少一点回报。62岁的陈先生坦承:“已经被金融危机吓怕了。”一向持有房地产信托基金作收息,近期看到股价下跌,也考虑套现资金以认购iBond。此外,他还在内地拥有人民币户口,收取定存利息。
不难发现,这些购买者的共同点都是保守投资,规避风险。最近,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一项调查也显示,港人整体投资态度保守,持有现金水平较高。调查发现,香港消费者高达80%流动资金用于储蓄,用于投资的仅20%。其中,拥有100万以上流动资产的受访者较愿意投资,投资占总流动资产比率约为25%,而拥有10万港元以下的受访者,则只用7%流动资产作投资。
退休保障不稳 港人投资渐趋保守
香港没有退休金,每月供款上限只有2500港元的强积金政策,目前难以保障港人退休生活,或许也是港人投资趋于保守的一项社会原因。
目前香港人退休后的收入来源,主要来强积金、高龄津贴、私人储蓄和家人供养。强积金推行只有十余年历史,每月用以滚存的上限2500港元的供款有限,难以应对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而高龄津贴目标为低资产需帮助人士,津贴额低,不足赖以生活,所以只被称为生果金。
香港公共医疗受政府资助,香港人可享用接近免费的公营医疗。但私营医疗费用高昂,有些手术的天价费用,连中产阶层都难以承担。如果遇到急症,港人倾向靠个人储蓄支付医疗费用开支,因此医疗也成为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项花销考虑。
汇丰日前的退休生活调查报告发现,71%的港人担心退休后生活素质变差,高于全球平均数67%。当中港人最担心自己的储蓄不足及难以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占比分别为61%和49%。另外,有43%的受访者则担心无法处理“意料之外的事件”。所以不少人每月抽出收入的一部分作退休储蓄及医疗基金。
有家庭月入6万港元的刘先生向记者表示,这次已经申请三手ibond认购,做短期投资。他透露,自己现在有每月供款一万港元的医疗保险,也有一部分存款专门用作医疗储备,为全家的未来做好健康保障。“平时小伤小病不紧要,就怕有了重症,一旦公立医院没有位子,真担心负担不起。”(特约记者 刘炜庭)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