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限购 妈妈们再踏上千里“抢奶”路--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奶粉攻坚战

全球限购 妈妈们再踏上千里“抢奶”路

2013年05月16日00:00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决不能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对食品等领域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不法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在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婴幼儿奶粉出事最让人揪心。从“大头娃娃”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再到最近的美素喜儿风波,在出问题、解决、再爆发的怪圈中,奶粉不仅没有越来越让妈妈放心,反而越来越担心,甚至不得不出击全球“抢奶”。

香港、美国、德国、英国,出台奶粉限购令的国家和地区一个接一个,妈妈们焦虑地寻找新的奶粉,也频频发出声音:什么时候才不用再为孩子的口粮踏上千里“抢奶”路?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深入一线,寻访重大奶粉安全事件受害者,深入采访奶粉消费者、企业、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和专家等。我们通过“走转改”的报道形式,拨开众说纷纭的迷乱表象,还原中国奶粉真实的现状。

在3篇系列报道里,您将看到近年国内奶粉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奶粉品牌市场格局的变迁,企业和主管部门监管模式的主动求变。我们致力找到当下国内奶粉乃至奶业的症结所在,为中国奶粉寻找重建声誉的药方,让中国妈妈们不再需要为孩子的奶粉而焦虑。

“大头娃娃”事件已经过去9年,三聚氰胺事件距今也有5年,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未见恢复,反而催热了一个产业,代购、海淘……不少以前陌生的词汇进入公众视野,甚至成为每个新妈妈必须熟悉的技能。

奶粉产业9年来经受波折变迁,从火速升温到全球突进,日子一度让人羡慕,而随着各地奶粉限购令来袭,代购店的生意从顶峰开始下滑,不断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也让可选择的奶粉品牌越来越少。买奶粉这样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却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趋势,愁煞了无数母亲。

“焦虑的奶粉”背后,是无奈的现实。

●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丁雯 实习生 张曦 朱俊杰 策划统筹:郭亦乐 贾肖明

事故频发

2004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事件引发的讨论让妈妈们忧心不已,一位母亲牵头建立起了一家网络社区,开始聚焦奶粉等母婴话题。现在,广州妈妈网已是国内最大的亲子社区之一,创始人刘颖说,论坛里围绕奶粉的话题特别多,而如何让孩子吃到安全有品质的奶粉,是近年来妈妈们最常讨论的话题。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再次震惊了公众,也重创了整个乳业。当时,广州妈妈网组织广州妈妈们进行了一次选购奶粉的讨论,几乎所有妈妈都明确表态不会买国内品牌。“不是说我们这些妈妈崇洋媚外,而是我们都很紧张在乎自己的宝宝。”广州妈妈“siyazoe”当时在跟帖中说。

从那时起,无数奶爸奶妈们开始穿梭于境内外,沉重的行李箱中不再是化妆品电子产品,而是一罐罐奶粉。随着网络购物迅速崛起,“奶粉代购业”也开始野蛮成长。

因在物流公司上班,深圳南山区的张女士周末经常前往香港购物。“三聚氰胺事件后,让我帮忙从香港购买奶粉的亲朋好友越来越多,我干脆做起了奶粉代购的生意。”张女士说,除了帮助亲朋好友,业余时间就打理自己的淘宝小店“雪记港行”。

同在深圳工作的余先生更是做起了“职业代购”。三聚氰胺事件后,余先生开始给广东珠三角以及福建、江西等地的港货店供应美赞臣、雅培、美素、惠氏、牛栏等港版原装进口奶粉。他建起的淘宝奶粉商铺经营4年多,已达到3个蓝钻的信誉级别。

全球限购

“断货”、“售罄”,每到节假日,香港一些奶粉销售门店中这类招牌并不鲜见。大陆对婴儿奶粉巨大的需求量导致了香港商超和药店的奶粉经常出现短缺,引起了不少港人的不满。

今年3月1日起,香港限制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限带令”正式执行。实施前夕,大陆妈妈涌入香港掀起了一波抢购奶粉狂潮,国内奶粉代购网店的订单也暴增。

“刚开始限购时对生意有些影响。”但余先生表示,“水客”也逐渐找到了应对方法:尽管每人每次过关能带的奶粉从过去的20罐左右减少到了2罐,但通过专门代购人员多人多次往返,用蚂蚁搬家的方式照样可以拿到货。“带过关的方式变了,价格也涨了。”

香港并不是唯一说“不”的地区。早在2012年初,在全球最大的奶源地新西兰,多家主流超市就开始在婴儿奶粉专区贴出“每人每次限购两罐奶粉”的说明。2012年9月起,新西兰官方开始限制私人出口,只允许注册出口商输出奶粉。

今年开始,奶粉限购开始蔓延到更多国家。1月底,德国最大的日用品连锁店DM以及Rossmann等连锁店规定,每位顾客限购3包奶粉,甚至要求出示孩子的身份证明才能购买。2月份,澳大利亚的各大超市和保健品店,每人每次限购4罐婴儿奶粉。4月初,英国几大连锁超市也开始对婴儿配方奶粉采取限购措施。

一位广州妈妈说,最近因为有同事去荷兰出差,她就托同事帮忙在当地买奶粉,结果同事告诉她,荷兰的奶粉“已经被中国人抢光了!严重缺货中!”

仍在迷途

陈北元是北京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也是广东省第一个起诉三鹿集团的消费者——不到1岁的张卓宇的委托律师。“焦虑”是陈北元谈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现在大家陷入对奶粉整个产业的焦虑。没有忏悔就没有救赎,奶企对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忏悔,要重获消费者的信任当然不大容易。”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分析指出,2004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之后,国内奶粉消费就从小品牌转向大品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波及许多国内大品牌奶企,消费者信心严重动摇,本土品牌与洋品牌市场份额之比半年内迅速从7∶3转成3∶7。

2011年,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当时有七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粉。今年4月初,南方日报联合广州妈妈网进行《安全奶粉,到底该选什么?》调查,上百位广州地区的妈妈参与。结果显示,广州地区有高达93.10%的妈妈认为国外品牌更有保障,只有6.90%的妈妈认为二者差不多,认为国内品牌更有保障的妈妈人数则为零。

调查显示,在购买进口奶粉或国产奶粉的渠道选择中,只有2.59%的妈妈选择了购买国产奶粉,而到港澳、境外等地购买进口奶粉的比例则超过八成。

从目前来看,香港的“限奶令”并没有改变大陆人从香港购买奶粉的趋势。全球抢奶背景之下,目不暇接的限购令让妈妈们无所适从,不得不想尽办法为宝宝找到健康口粮,无论多远、多麻烦、多艰难。而“焦虑的奶粉”,仍在迷途。

(责编:聂丛笑、乔雪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