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邹光祥)今年的经济发展能否完成预期目标?明年经济该如何开局?怎样在中长期发展中引导合理预期?
时近年末,分析当前中国经济走势,谋划明年经济工作,为三中全会后即将展开的全面改革凝聚共识和力量。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黑龙江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座谈会,在充分听取六个省区负责人就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的打算和建议后,李克强重申,要依靠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这是继10月31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今年第三次经济座谈会后,不到一个星期再次走出中南海“问计于民”。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在黑龙江召开的座谈会,除了东北三省外,更有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福建、中原腹地河南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涵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域和水平。
此次座谈会更带有“全面”的意味,旨在摸清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为明年经济良好开局因势施策。
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李克强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必须是科学发展,是注重质量效益、促进扩大就业、不断改善民生的发展,是可以持续的发展。要继续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这个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再次被重申,但却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李克强表示,坚持发展和民生优先,既要努力稳增长、防风险,又要突出调结构、转方式,把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巩固好发展好。
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李克强再三强调,要以改革稳增长、促发展,以改革调结构、促升级,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上下联动,把简政放权的措施落到实处,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服务,使经济更加充满活力。以改革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投融资体制和金融领域改革,促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结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增长点。要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避免制度碎片化,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防止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事件频繁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问计于民,走出中南海寻找中国经济的发展之道。“克强经济学”的中国足迹清晰可寻。
自3月17日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截至当前,李克强已主持召开28次国务院常务会、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外出实地调研5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序地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保民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们要居安思危,也要处变不惊,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使中国经济不发生大的波动。”3月17日,在履新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李克强首次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3月27日至29日,在江苏、上海调研中,李克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在随后不到半年时间,上海自贸区挂牌并运转,其在自贸区内暂停执行3部法律,实施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开创中国改革先河。
为期三天的调研考察,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发展,再到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在长江三角洲这片中国经济最富活力之一的土地上,“新四化”正从一幅美好的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在28至29日的两场座谈会上,李克强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要实现“新四化”,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进一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
在29日的部分地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听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关于今年一季度经济情况的汇报,并且把“稳中求进”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属于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上世纪90年代属于以浦东新区为龙头的长三角,那么以环渤海经济带有望成为新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亮点。在6月8日召开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座谈会上,李克强称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他并表示,要将该地区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参加环渤海地区座谈会的省市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
阐释经济运行上下限和底线,定调宏观调控新的政策框架。7月9日,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表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地区有广西、湖南、广东、贵州和陕西等。
西部铁路开发意义重大,有利于产业转移。8月17-19日,李克强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铁路建设对扶贫、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西部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回旋余地所在,西部发展起来,拉动了就业,国家的就业就更有希望。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铁路投资和建设中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参与铁路运营,由此,中国铁路建设驶入新的快车道。
半年5次调研,李克强的考察足迹指引着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其不断向外界释放的信号更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动力所在。专家指出,“克强经济学”并不完全属于个人,其代表的不仅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与经济智慧,更是对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的结果。
与过去说再见并不容易,这意味着无论有多难,无论前面还会遇到多大风浪,中国经济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带着阵痛加速转型,中国的阵痛期才刚刚开始。只有承受这种转型阵痛,中国经济才会迎来持久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