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金融创新“加息”民生红利

刘宇鑫

2013年11月09日14:58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金融创新“加息”民生红利

金融创新,银团贷款、私募债、集合债券……一个个听上去高深莫测的金融名词,离北京市民的生活远吗?

一排排保障房拔地而起、地铁新线不断开通、防汛工程一年内飞速建成……一项项惠民项目,无声地解答着这个问题:其实这些金融名词就在百姓的生活中间。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释放民生红利的必需手段。虽然政府财政资金对民生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仍然和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政府贷款、投资建设”这种简单的“高融资高投资”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今年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金融、投融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而随着北京市紧跟国家部署进行金融创新,关系到住房、交通等领域的民生投融资难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

而今,在一个个民生工程背后,都有着金融创新的支持。金融创新润物无声,助推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改革,让民生工程为百姓回报更多红利。

制度和机制创新 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支行提供50亿元资金,保证不耽误建设进度!”“我们支行专门成立项目对接小组,服务到家门口,有什么问题现场就搞定!”

近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层A会议室里,当着十几个区县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村镇及项目负责人的面儿,十几家银行贷款部门负责人“吵”成了一团。

300多人的会议,不摆花,没水果。各银行贷款部门负责人在台上卖力招揽,台下有棚户区改造任务的村镇负责人不时发问。市金融局银行服务处处长董亮就躲在一旁偷着乐。不为别的,就为以往愁钱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终于享受到了“资金送到家门口”的金融服务。那些有利于民生的大项目,不用再像以往那样贷款难,更无需找银行“拉郎配”。

董亮认为,这一大变化主要源于政府部门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之间进行投融资的信息对接,并为融资服务提供交流平台,促使这投融资三大主体相互之间“看得见、摸得着”,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低头找路各顾各”。

通过四年多的努力,这一交流机制平台为北京市重大项目融资、中小企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融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北京市融资工作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今年以来,项目与投资的双向对接会已经组织召开数十场,累计对接融资需求近3000亿元。

“作为一种机制创新,资金、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如今已经成为一项制度保障。”市金融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借助这样一个高效合作的平台,北京的高速公路、保障房、水处理等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融资难题,很多都迎刃而解。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非金融企业融资总额为7678.1亿元,比上半年增加了逾2000亿元。

融资投资 实现调得动融得来

去年“7·21”雨夜过后,防汛部门的神经绷得更紧,全市立即上马了一批防汛改造工程:今年主汛期前首批20多个雨水调蓄池、数十条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城区多个再生水厂实现升级改造……拿着这份不完整版的水务投资清单,北京排水集团基建部门工程师王文涛感慨连连:“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单纯依靠银行贷款,从立项审批,到放款施工,要把这些工程都干下来,怎么也得三年五载。”

水利防汛工程不像别的项目,资金到位慢了可以再等几个月。有汛期这道槛儿,很多工程稍拖几天,一年的时间就废了。

今年,本市成立了市水务投资中心,负责全市的水务项目建设融资,中心整合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污水治理工程等建设内容。目前,市水务投资中心已获本市金融机构1000亿元授信支持,成为全市水务设施建设的主要“财源”。

“整合政府资源,搭建市场化融资平台,是北京金融创新的一大特色。”董亮说,与水务投资中心类似的民生项目投资中心,北京还有不少。如2011年成立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专为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收购和运营管理保驾护航。

一个个民生项目有了“靠山”。北京在金融创新中大力应用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渠道,为投融资实现调得动、融得来增加了保障。

“这些民生项目投资中心的建立,让财政资金和社会投资的劲儿往一处使,增强了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实力。”市金融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约6300亿元,实际融资约3500亿元,其中1716亿元来自于同业拆借及债券等形式,占据了半壁江山。

政府和民间投资 分得清理得顺

今年供暖季前,广安门外车站西街15号院这个老小区里异常热闹——用了十多年的小区内供热主管线正式“退休”。

上个月,民营企业北京德瑞通达供热科技公司赶在供暖季之前投资70多万元,重新更换了贯穿小区南北那条500多米长的主管线。“老旧管线一发生暴管,就会影响整个小区的供暖温度。”总经理蒋永海说,在跟管线产权单位和物业公司商议后,公司决定不惜本儿,先掏钱让上千户居民都过上个“暖冬”。

“目前全市有500余家社会资本,供应着全市五分之一的供暖面积。”市供热办有关负责人感慨,随着社会资本逐渐进入热力行业,供热单位由原先的4100多家缩减到了现在的1600余家,以前很多“小锅炉”逐渐被替换为专业化热力企业,提高了全市冬季供暖质量。

在机制和制度创新背后,如何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两大投资动力源分得清、理得顺,成为北京金融创新的一大重点。其中,首要的便是完善政府和民间投资机制,使政府和市场二者默契配合,需要伙着干时,一起算“大账”,当民间资本独当一面时,手里那本“小账”照样不落空。

“PPP(公私合营融资模式)”、“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等创新方式不断出台,让出资人和股东都更有干劲。部分高速公路,地铁4号线及大兴线、14号线等项目,成为和“热力引入民间投资”一样的成功实例。

“依托首都禀赋优势,让重点民生项目‘嫁’得好,让全社会资金‘娶’得俏,逐步建立起市场主导的投融资体系。”市金融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创新和投融资改革正在助推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潜移默化地为北京的民生红利“加息”。

(责编:值班编辑、陈健)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