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点评:治理雾霾没有“速效药”

2014年01月14日10:54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点评:治理雾霾没有“速效药”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黄堃)近年频繁出现的雾霾让人们觉得环境“生了病”,大家都盼着这个病能早点好。不过,国外那些曾受雾霾困扰的城市都是经过了长期、系统性的治理后才见到成效,因此我们需要正视治理雾霾没有“速效药”的事实,才能科学地规划和决策。

  例如,美国洛杉矶早在1943年就出现了严重雾霾,后来又多次发生光化学烟雾公害污染。当时,政府和民众也急迫地寻求治理之道。但直到1970年美国出台《清洁空气法案》后,空气质量才逐渐好转。据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的天数1977年为121天,1989年下降到54天,1999年这个数字才降为零。

  曾经以“雾都”闻名于世的英国伦敦也是如此。1952年伦敦出现严重空气污染事件,导致约1.2万人死亡。英国议会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案》,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伦敦空气中污染物含量才下降到接近现在的水平,治理过程持续了30多年。

  当然,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治理雾霾所需的时间或许会缩短,但期待下个月或是明年空气质量就有明显改善,恐怕不是很现实。

  治理雾霾为什么需要这么久?因为从调查、分析、决策,到实施各项措施,要想每一步走对而且让治理措施见效,都要花时间。

  只有准确判断雾霾成因,才能作出科学的治理决策。比如,现在对北京雾霾的调查和分析中,就出现了研究方法的争论。最近热议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中,关于北京“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PM2.5贡献份额的计算方式和结论,也引发其他研究人员的争议。

  又比如,在汽车尾气这个问题上,先要确定尾气究竟有多大影响、通过什么途径产生影响,才能决定采取何种调控措施以及如何实施。其他一些被广泛怀疑的污染源头如工厂、工地、火电厂、垃圾焚烧厂等,也要经过调查分析才能确定其对空气污染的“贡献”。此外,难以预测的气象、气候变化会如何影响雾霾等,都需要时间去摸清。

  如果不管那么多,一有雾霾就把看似可疑的源头都“一刀切”,工厂全关掉,车辆统统不让上路,显然不切实际。生活要继续,经济需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治理雾霾的“本钱”。只有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升级产业,逐步消灭污染源,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雾霾大面积爆发很突然,但治理见效却没那么快。曾患过“雾霾症”的洛杉矶和伦敦是如此,中国的一些城市也要有“长期治疗”的耐心,持续重视,脚踏实地,才能最终走出“十面霾伏”。

(来源:新华网)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