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图片报道

五十年风雨兼程——江淮汽车重要历史瞬间【3】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2014年06月03日10:58

上一页
80年代首批出口玻利维亚的江淮汽车。
80年代首批出口玻利维亚的江淮汽车。
下一页

导语:

这是安徽车轮上的历史,这是不一样的50年。

这是从无到有的50年,用第一辆自产汽车,开启了安徽汽车工业厚重的大门;

这是飞速奔跑的50年,用无数次的技术创新,改进着中国汽车的使用感、舒适度,走遍中国、冲向世界;

这是野心与智慧浸注的50年,自主品牌汽车的一次次惊艳亮相,撼动市场,从一文不名到年收入过百亿,载着安徽汽车人昂首前行;这是永不止步的50年,潜心研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密码,先人一步,跨入未来。

在这里,读懂江汽故事;更期待,翻开明日辉煌。

六十年代:安徽省第一辆汽车名叫“江淮”

江淮汽车制造厂前身为巢湖汽车配件厂。1962年,工厂从巢湖搬到合肥。1964年,在中汽公司领导的搓和下,南京汽车制造厂把1吨越野车和G492汽车发动机无代价地转让给了巢湖汽车配件厂。安徽省政府向国家计委写了正式立项报告,希望上马汽车项目。

1968年4月,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技术人员、工人,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诞生,这个外形上采用了平头设计的汽车正是安徽汽车产业的第一车。随后,厂里挑选了驾驶技术最好的同志将车开到了北京,直接开进了中南海,并得到时任国务院主持工农业生产的余秋里同志的接见。余秋里在鼓励巢湖汽车配件厂继续坚持生产汽车的同时也表示将大力支持安徽上马汽车项目。就这样,制造厂正式走上了整车制造的道路。

1969年,在九大召开前,公司生产出首批20台汽车,完成了“生产汽车向九大献礼”的光荣使命。第一批汽车出产后,工厂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这批车定名为“江淮牌”,并提出将巢湖汽车制造厂的名字变更为“江淮汽车制造厂”,至此,江淮汽车始得定名。

就这样,安徽第一辆汽车终于问世,开始了安徽汽车艰苦卓绝的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之路。

八十年代造轻卡、1990年研制出第一款客车专用底盘

1985年,江淮开始量产其第一代轻型卡车。这种双排座轻卡被人称作“绿色小方头”,那时候,抗噪性和舒适性还不是轻卡这种产品关注的重点。

 没有名声、没有销路,如何卖车成了横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坐在家里等无异于等死,厂里领导研究决定:开着自己的产品走出家门,沿路推销。

1990年的江淮汽车制造厂,企业陷入低谷,举步维艰。老厂长左延安想办法四处化缘,希望大汽车集团能收编江淮,几次下来,却都是碰壁而归。没技术、没产品、没市场,当年的江淮,除了一片破败的厂房和几条陈旧的生产线之外,几乎再无其它。江淮,已是命悬一线。

当时,我国的商用车产品只有货车底盘可以装载,随着客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对客车舒适性、安全性的需求越来越高。江淮看准了这一时机,决定搞客车专用底盘的研发,但是,缺钱、缺技术,以江淮当时的状况,什么都干不了。

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厂里干部经过讨论决定:卖掉发动机生产线换钱。

300万元启动资金是用老员工们哭着闹着不肯卖掉的发动机生产线换来的。那时候,现任江淮汽车掌门人的安进是汽车研究所所长,从那天起,安进就没睡过一天安稳睡。面对着一条老旧的丰田柯斯达客车底盘,安进带领他的团队整日在车间里画图计算、敲敲打打。1990年当年,国内第一条客车专用底盘,就是在安进和同事们抡着大锤的手中诞生的。

没用多久时间,江淮的客车底盘在全国一炮而红,雪片般飞来的订单把销售人员堵在厂区门口,只好一边催着生产排期,一边安抚客户不要着急。

1993年,江淮的底盘产销量突破了万台。其生产的7米底盘占到了全国市场80%的份额。

九十年代 江淮轻卡的黄金时代

1996年,江淮开始回归轻卡业务,以日本五十铃为标杆,进行全新平台的开发和设计。第二年,全新的轻卡产品延生,并在全国市场以星火燎原之势开始销售。

1997年,江淮以日本五十铃为样本标准全新开发的第一代轻卡产品诞生了。有好的产品,好的团队,江淮想用更好的营销形式去推广这款车。

 那时候,全国的商用车销售走得都是“大卖场”式的模式。有实力的单位或个人在黄金路段圈起一块土地,摆上从厂家批发来的几辆轻卡,买卖交易都在露天环境下完成。

 为了提升全新轻卡的品质,江淮的营销人员需要说服自己的代理商:拿一块地、建一个商店,在里面只卖江淮。当时,外资品牌的4S店模式还没有传入国内,对一个自主品牌商用车的经销商发出如此高的要求,江淮又一次开了业界的先河。

开启全新的二十一世纪:瑞风引领江淮裂变式发展

2000年,江淮集团公司领导前往韩国考察,看中了一款非常实用的小型MPV车型。随后,江淮选派了40名工人赴韩国现代汽车蔚山工厂总装车间学习装配技术,40个人每人一个工段,每天在生产线上工作12小时,每星期轮换到下一个工段学习。由于跟老师交流困难、韩文看不懂,每名员工只能用自己画图手抄的方式纪录各自工位上的装配工艺。一个总装车间,有内饰线4线、底盘线2条、合装线3条、调试线1条。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每名员工最多只能学到4个工段的装配技术。回国之后,大家靠着每个人拼凑在一起的各式手抄本,终于写出了第一部《瑞风装配工艺》的文件,并将总装生产线逐步完善成一条拥有84个工位的标准生产线。

2001年,瑞风销售了仅有300台;2002年销了4547台;2003年销量达到14600台,甚至有日销售量突破100台的时候。那时候,销量最好的4S店,一个销售员最高卖过一天14台瑞风。

 “从瑞风开始,江淮进入了裂变式的发展,从生产、技术、质量、销售,江淮各个系统的建设都有了质的飞跃。” 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说,从瑞风的发展可以看出,市场竞争的本质绝对不在于拼资源,如果是资源决定结果,早就没有今天的江淮了。这就是坚持自主创新的魅力所在,你永远可以靠今天的努力改变明天。

十二五期间 江淮新能源技术发展成绩卓著

在汽车行业,江淮汽车涉足新能源汽车不算最早,但却是最富成效、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整车企业。早在2010年,江淮就率先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发项目,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成立“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以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和试验测试技术为重点,成为国内首批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企业之一。

2011年1月,江淮汽车585辆纯电动同悦轿车批量进入私家车市场,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领域首创国内最大规模的示范运营,开创了全国纯电动轿车规模投放市场的先河。

至今,江淮和悦iEV已在全国5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及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成功推广,销售达5300多辆,更成为中央国家机关11个部门首批试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公务用车。

目前,江淮汽车已经初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整车集成和优化匹配技术、整车控制策略的开发、整车运行工况仿真技术;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流程,并建立了整车测试企业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整车电控、电驱动和电池系统三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在和悦iEV纯电动车上得到应用和提升,表现出较好的商品化水平。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分享到:
(责编:周素雅、夏晓伦)

 高清推荐

 财经新闻排行榜

  1. 1曝85名免职官员逾3成复职 三…
  2. 2北京市人大代表建议产假延长至3…
  3. 3人民日报批外企刻意谋求垄断优势…
  4. 4昆山爆炸案曝政府招商黑幕 投资…
  5. 5雷士照明CEO吴长江遭罢免 王…
  6. 6漩涡中的借壳上市:天使还是魔鬼
  7. 7中国民间向日追讨被掠文物
  8. 8西藏车祸44人亡 旅行社负责人…
  9. 9让农民吃上财产权定心丸
  10. 10北京珠宝店借中奖销售商品 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