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价格稳 品种多 供应足

北京、杭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春节菜市探访

2019年02月01日08: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甘肃兰州的市民在选购辣椒。
  本报记者 王锦涛摄

  北京海淀一家超市内,各类蔬菜供应充足。
  郭俊锋摄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编者的话

  “菜篮子”连着千家万户,农民想卖得俏,市民想吃得好。实现这一对接,前提是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高效供给体系,而“菜品更优质、价格更合理、销售更通畅”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一体系建设的成效到底如何,春节市场供应,应该是一次重要检测。日前,农业农村部对全国286家产销批发市场监测的数据表明:菜、肉、蛋、奶、果、水产品整体价格平稳运行。这充分说明,各地近些年的努力,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您想了解具体情况吗?请随我们的记者到各地的农贸市场实地走上一遭。

  

  北京深化细化服务

  “菜篮子”优字当头

  本报记者  常  钦  郁静娴

  “菜价,没怎么涨!”北京朝阳区东风乡亮马河农贸市场的晨曦中,雾还没有散去,张桃花大姐忙着卸菜,顾不上和记者多搭腔。

  等忙完了手头的活儿,这才扎煞着手回答记者的问题:“俺准备腊月二十九回河北张家口老家,原以为年跟前菜价会翻着跟斗涨,前几天抓紧多进了些,哪想到这价格动静不大。”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六,去割肉。”眼下,随着年味越来越浓,菜市场也闹忙起来。1月28日——农历小年这天,记者分头走访了北京农贸市场、便民菜点、生鲜连锁门店和超市。

  各类菜品市场应有尽有

  “莲藕两斤3块钱!”“白萝卜1块钱!”……推开菜场门口厚厚的帘子,只听吆喝声此起彼伏。

  天刚麻麻亮,北京朝阳区国泰家安社区菜市场里人头攒动。放眼望去,几乎每个摊位上都徘徊着三五名顾客,或挑菜,或询价。宗书清老人正在仔细挑选芹菜:“这芹菜,一块二三,和前些天差不多。你瞧瞧,沾泥带水的透着新鲜劲儿,比超市里包着保鲜膜的那种看着舒服。”

  “您不搬棵大白菜?早上刚卸的。”“今儿个鸡蛋便宜三毛,来点合适!”……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的一个便民菜点——樱桃阵便民服务站,老远就能听见韩红超爽朗的声音。进得屋来,货架上各类蔬菜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着。

  “小菜点要生存,得找准定位,俺就是平价供应,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距离他的小菜店不足600米处,有个大型超市。“我不怕大超市竞争,咱离老百姓生活更近,来的都是回头客。”韩红超说,他的菜大部分从地头直接拉过来的,价格比大超市低两成。

  正在选菜的社区居民张婷说,现在这个菜点已经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就近买菜图个方便。她掏出一张卡片介绍:这是菜点发放的会员卡。持卡,不仅能享受商品特惠价,每周还有几种菜特卖。“从刚开张到现在,5年来,每个月我都从这里买几百块钱的菜。”

  ……

  农业农村部蔬菜分析师周向阳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就全国节日市场整体供应情况看,目前各类菜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运行平稳基本面没有改变。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8年12月底,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蔬菜在田面积94万亩,同比持平。南菜北运基地大部分地区蔬菜长势良好。同时,由于前期蔬菜整体供应宽松,各地蔬菜储备较为充足。

  各类商户各显其能

  临近中午两点,顾客张天立在北京新城市广场一家盒马鲜生门店的蔬菜区徘徊,他推着的购物车空空如也,手机的购物车却是满满当当。看到感兴趣的新鲜蔬菜,便不慌不忙拿出手机逐一扫码添加到购物车,一键结算,就等着送货上门了。

  随着科技进步,供应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生鲜电商线上线下结合,“吃得好”正变得更容易。北京盒马生鲜采购经理宫殿元透露:“通过大数据指导商业活动,根据需求下订单给农户生产。其实,早在12月初春节菜价已经锁定,基本不会波动了。”他进一步透露了“不波动”的真正原因:“由于是原产地直采,蔬菜数量、品质、供需等相对稳定,大大降低了耗损,价格也就稳定得多。”

  袋装蒜黄茎白叶嫩,根根分明;盒装胡萝卜个头相仿,表皮洁净;就连摞成小山的小白菜,也是碧如翡翠,棵棵精神……这里,是京客隆超市呼家楼店的果菜生鲜区,区域不大,但品类齐全。拐角处立着小贴士,上面写着“青豆虾仁”的烹饪技巧,旁边摆放着相关的食材。

  “这里的菜比农贸市场的是要贵一些,不过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魏女士刚下班,来超市逛一圈,捎带些食材回去做晚饭。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工作忙碌,难得早点下班,超市的菜基本上都是洗净择好的,回家稍作收拾就能入锅,“省下了时间,又能自己做饭,觉得很值。”

  顾客选择在超市买菜,图的不仅是方便。“过日子嘛,总想吃好点。每次也不用买很多,一合计不差多少钱。”顾客王阿姨是超市精品蔬菜的常客,径直从货架上拿了一盒青椒、一盒番茄。她告诉记者,从口感上讲,“精品”两字名副其实。“比如,平时吃的虎皮辣椒,熟了以后会有一层皮,很不好嚼,这里的就不会。你看这种番茄,表面看起来和普通的差不多,回家一切开,里面是沙瓤,水分足得很。”

  “我们过年基本不涨价。”销售负责人小韩很是自得。但记者发现,这里黄瓜盒子的价签上,赫然印着12.8元!就算在平价区,也要4.8元。一盒装两根,总共才250克。小韩解释,这12.8元的黄瓜属于无公害农产品,盒子上附有“北京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二维码。供货商是北京郊区的一家种植基地,和超市签了订单协议,每天清早根据前一天下的单送货。“这眼下就是买一送一,买一盒果菜,送一盒叶菜,划算。厂家让一点利,薄利多销呗。”正说着,一个顾客拿起一盒芋头,又挑了一盒菠菜。平均下来9元一盒,性价比立马凸显了。

  推进绿色兴“菜篮子”、质量兴“菜篮子”、品牌兴“菜篮子”。农业农村部市场司司长唐珂表示,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围绕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需要,从产地市场建设、产销信息服务、对接平台搭建、产品品牌提升等多方面入手,完善供应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高效供给体系,保城市供应,促菜农增收。

  

  浙江杭州加大供给力度  

  常见蔬菜没涨价

  本报记者  方  敏

  春节将至,浙江杭州市场上的蔬菜、肉类、水果的供应怎么样?1月28日,记者来到上塘路的大关西三苑农贸市场做了实地调查。

  农贸市场一层中间的摊位前,51岁的摊主朱永丽介绍:“常见蔬菜没怎么涨价。譬如,大青椒、小青菜、娃娃菜、包心菜、大白菜、小番茄等,基本上都是原价。一些‘细菜’倒是涨了些,例如,黄瓜以前三四块,现在五六块;春笋以前15块,现在十七八块……其实,这样正常,毕竟要过年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细菜’需求量变大了,而供应量还维持着常态。”

  二楼,经营肉类的摊主杨岩明正在为顾客切肉。经营了多年的他,对于肉价一清二楚:“肉价没涨,全都和往常一样。因为供应量没变,所以价格也没有变。大口吃肉,没问题。”

  记者从杭州市场管理部门了解到,为了避免春节期间杭州“菜篮子”价格波动,政府部门早已采取了措施:陆续新建了42个市级蔬菜基地。新开的蔬菜基地都会提供足量的蔬菜,能够确保蔬菜价格不会高位运行。

  

  四川成都加强价格监测 

  适时引导生产运销

  本报记者  王明峰

  “在我们这里,春节菜市场和平时没啥区别。”在四川成都市青羊区汪家拐菜市场顾客姚女士微笑着回答记者的问题。“什么时候菜品都很丰富,根本不愁买不上菜。所以,家里也不用囤货。”

  下午4时许,记者又来到成都益民菜市东苑店。市场内蔬菜、水产、肉类、干杂琳琅满目,摊主一边吆喝,一边回应顾客询价。

  陈友超是益民菜市东苑店33位私营摊主之一。摊位上,大葱、萝卜、白菜等生鲜蔬菜码得像一座座小山。“这些都是今天刚到的新鲜蔬菜。大葱2块6一斤,比其他地方便宜。”陈友超一边整理蔬菜,一边招呼顾客。

  为保证节日市场供应,成都市农委协调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日均供应各菜场农产品达1.5万吨左右,不低于20个蔬菜品种。成都商物投集团也已启动春节保供工作,切实做到春节七天不打烊,满足市民随时补货需求。保供应的同时,成都物价相关部门还将加强春节期间市场产品价格监测力度,随时把握物价动态,引导生产、运销和经营。

  

  甘肃兰州蔬菜价格公道 

  买主卖主都满意

  本报记者  王锦涛

  “在哩,在哩。”一个中年男士穿着皮围裙,掀开门帘抱出一筐豆芽,应承道:“您要点啥?”

  “大白菜,芫荽,还要一头蒜。”甘肃兰州顾客王燕挑好后装进塑料袋,然后和店家讨价还价。“哎呀,她姨,要过节了,总得让我挣几个。”店家笑着回应,“蒜就送你了,白菜真的一毛都不能少啊。”王燕笑着扫二维码支付,刚要走,又称了点豆芽,她说儿子喜欢卷春饼吃。店家也利落,“这个豆芽嘛,零头就不要了,3块!”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的晏家坪兴盛菜市场里,做了近30年蔬菜生意的杜忠义夫妇,正殷勤地招揽着生意:“这茄子刚才卖5块5,这会儿就卖5块。”杜忠义说,“我进价4块5,卖5块,咋能算贵?”

  杜忠义告诉记者,比前一天多卖了几百块,但还没有完成今天给自个儿许下的任务。“话说回来,下班高峰还没到。”杜忠义边整理摊位上的蔬菜,边和记者拉家常:“我1989年就在这里做蔬菜生意。那时候,一条大马路,两边是菜铺,车一过,菜上落满了土,一天能挣个百把块钱就算不错了。自打前年建成兴盛菜市场,水电、物业都管了起来,再也不怕风吹雨淋挨日头晒。如今价格透明,都写在价目表上。价格公道了,顾客也就多了。现在,人气聚起来了,一天毛收入少说也有1000多块。”

  杜忠义还告诉记者一个经营秘诀:“大家生活好了,吃菜讲究品质。进菜质量好,才能卖出好价。好质量才好商量嘛!”

  

  新疆乌鲁木齐完善直销体系 

  减少环节统一配送

  本报记者  李亚楠

  临近春节,新疆乌鲁木齐天寒地冻,每天的蔬菜需求量超过2000吨。市民吃菜贵不贵?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早上9点多,高新区鲤鱼山路街道府友路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点店长黄学军便开门迎客了,100多平方米的店面,一半是副食品,一大早拉回来的一车菜都满满当当摆上了靠另一面墙的货架。

  “张大妈家马路对过就是大超市,可她天天跑我店里买菜。”黄学军笑着跟记者说。“多跑500米,多省下几块钱。”张大妈挑了一把韭菜,又选了些生姜、螺丝椒、油麦菜。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商务局(粮食局)下设的蔬菜直销点管理办公室了解到:为了保证节日市场供应,由蔬菜配送中心统一为直销点配送。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有采价员到九鼎一级批发市场和城北新联批发市场采价,将这两个地方的菜价上传到乌鲁木齐市蔬菜直销点管理办公室后,再汇总制定出当日菜价限价。

  “有了配送中心方便多了,菜品挺丰富的,店里每天销售的蔬菜可以在配送中心一站式选购,像豆腐、豆芽、平菇等这里都有。”黄学军告诉记者。

  高新区(新市区)蔬菜配送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双说,配送中心每天的蔬菜配送能力可达100吨,每天可配送约40种限价蔬菜和10多种水果。配送中心的统一配送模式,将从源头保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流通环节,为市民提供优质产品。

  

  制图: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1日 18 版)

(责编:仝宗莉、杨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