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政府工作报告定了,这两个保险“扩试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保险被提及要“扩试点”。一是“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二是“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助力“三农”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很多老人不但需要一般的养老服务,也需要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那么,这两个保险扩大试点,主要是“扩”哪些内容? 试点扩大之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麻辣财经采访了有关专家,咱把两个保险分开来,一件一件说清楚。
农业现代化,农业保险改革要提速
先说说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稳定器”,农业保险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2007—2018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年均增速近40%;险种已经超过200个,基本覆盖农、林、牧、渔各个领域。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已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玉米、水稻、小麦三大口粮作物,承保覆盖率已超过70%,并且均享受“中央+地方”三级财政补贴保费的政策。各省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对烟叶、奶牛、橡胶、鱼虾养殖等险种,实行地方财政补贴保费政策。应该说,这些农业保险,都属于政策性农业保险。
那么,今年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还需要怎么“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
业内人士分析,结合1号文件来看,“扩大”至少三层面的意思:
一是提高保障水平,在原来政策性险种仅仅赔偿种子、化肥等物化成本的基础上,以补充保额型、价格型、收入型等险种,赔偿农民部分收入损失。比如目前某公司推出的“水稻降水指数保险”,每年收获季前后的40天内,结合连续降雨的天数、降水量,理赔额呈阶梯式提高,最高每亩可获50元理赔,使保险理赔金足够支付烘干费和额外增加的机械收割费。
二是“保险+期货”,为农民防灾减损提供保障。比如,国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针对橡胶生产开发的“保险+期货”产品,胶农购买了这一保险产品后,如果橡胶产品市场价格下跌,保险公司给胶农经济补偿。而保险公司则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进行“再保险”,以对冲农产品价格下降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从而实现稳定橡胶产业发展、稳定胶农收入的目标。
三是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鼓励地方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比如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等。业内人士透露,相关实施办法有望近期出台。
为支持农业保险的各项试点探索,从“顶层设计”到“市场管理”都在跟进。今年2月,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拓宽财政补贴险种,合理确定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保费水平。同时,组建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农险可持续发展。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认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改革试点,是对农业保险的一个总体发展要求。近几年,配合我国大宗农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农业保险试点了大豆、棉花、玉米价格指数保险,开发‘保险+期货’,‘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等,试图进一步解决农户在政府取消最低价保护收购以后,可能面临的价格风险和收入风险。“粮食定价机制改革,要求农业保险必须进行进一步试点和改革,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
长期护理保险,亟待打破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很多人来说,养老不只是养老金多少的问题,还需要专业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就是一个“供需双侧发力”的举措。
2017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公布了15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城市名单。青岛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它的做法是在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架构内,设立了两个账户,实行医、护保障适度分离。一个是基本医疗保险账户,主要保障疾病救治;另一个是长期护理保险账户,将生活照料、功能照护、安宁疗护等纳入护理保障范围,侧重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病有所护”问题。长期护理保险账户的资金,是按一定比例从医保基金中划拨的。
为确保医保资金用出效益,“病有所护”也分得很细:其中,“专护”是对重症失能老人在二三级医院专护病房进行24小时专人护理;“院护”是对长期患各种慢性重病、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送入专业养老机构接受长期医疗护理;“家护”和“巡护”是由乡镇卫生院及养老院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2017年开始,青岛市又把重度失智老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障范围,在养护机构中实行失智专区管理,配有专业的人员提供饮食照料、睡眠照料、排泄照料以及情感照护、心理干预等服务,为失能老人体面养老提供保障。
因为是政府出资“购买”服务,负责承接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养老照护服务机构,必须接受社保部门的监督,钱要花到刀刃上,服务不能打折扣。
专家指出,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础还不完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专业护理机构的水平也良莠不齐。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信号,有望通过扩大试点打破发展瓶颈。
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应更多地发挥商业保险在长期护理保险以及整个护理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试点地区的资金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下一步扩大试点需要鼓励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加筹资渠道。”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总裁宋福兴认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推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立法进程。“对长期护理保险功能定位,要避免重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发展过程中的人均有别、先存后享等情况,要从制度建立之初就实施面向所有公众的普惠制度。”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很重要。若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目前至少需要1300万名护理员,但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的服务人员不足50万,持证人员不足2万,人才缺口巨大。专家指出,应当依托高等护理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以及专业护理机构,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加快长期护理保险人才的培养。
此外,还应强化财税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相关养老产业。专家指出,对从事社会急需护理人才的专业培训、家庭和社区的护理服务、护理技术的研发和信息系统等,提供补贴和税费减免,对单位和个人购买商业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给予税收优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