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宾县:“北菜南销”演绎结构调整“大文章”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位于黑龙江省宾县的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大棚(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新华社哈尔滨5月7日电(记者王建、张玥)黑龙江省宾县永和乡永和村农民南玉春和乡亲们正在蔬菜大棚里待弄着西红柿秧,5月底开始,红彤彤的西红柿将装车运到杭州、义乌等地,实现“北菜南销”。
近年来,我国最北省份黑龙江围绕“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的发展理念,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北菜南销”已成为黑龙江农村经济持续提升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潜力产业。
在黑龙江省宾县的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公司总经理李庆堂(中)和工作人员查看蔬菜秧苗长势(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南玉春打工的企业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李庆堂介绍,基地有设施蔬菜4500亩、露地菜5300亩,钢架大棚1700栋。2018年蔬菜产量达2万吨,其中南销蔬菜达1.2万吨,仅西红柿南销额就达5000多万元。
该公司常年雇工280多人,人均务工年收入达2.2万元左右。南玉春已在基地干了3年,自家的20多亩地流转给这家企业,平时就在蔬菜大棚里“上班”。
在黑龙江省宾县的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棚室内劳作(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谈起在蔬菜基地的收入,南玉春露出了笑容。她说;“以前种玉米一年收入也就五六千元钱,上个月我出满勤挣了近30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3万多元,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在基地,还有一些“夫妻职工”,永和村吴宝君夫妇就是其中之一。前几年,吴宝君在建筑工地上打工,腿受过伤,后来回到村里。如今吴宝君是公司的一个领班,管理几十号人。“我一个月3500元,媳妇也在基地打工,两人一个月的收入能有6000元,顶过去一年的种地收入。”吴宝君说。
在黑龙江省宾县的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棚室内劳作(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我们采取‘南销番茄+高端配送+反季产销’的多元模式,高标准温室生产年实现亩效益达10万元以上。”李庆堂说,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租种农民土地,雇工以当地农民为主,每年专门针对贫困户预留30至50个岗位,仅此一项带动贫困户平均增收超万元。
永和乡在宾县10多个乡镇中,耕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前几年,没资源、没产业优势的传统农区如何转型脱困,是摆在永和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黑龙江省宾县的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棚室内劳作(3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当时在哈尔滨开火锅店的李庆堂非常重视菜品质量,后来萌生了种菜的想法,并与永和乡的一些村民一拍即合。他们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从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开始种起,在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找新路。
好菜种出来,销路却成了难题,曾经部分西红柿甚至烂在了地里。“当时我们在地头就把菜低价卖给了收购商,他们装满大车,卖到外地,大部分利润被收购商赚了。”李庆堂好奇,“这些收购商到底把菜卖到哪里了?”
在黑龙江省宾县的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棚室内劳作(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为了探个究竟,李庆堂跟踪收菜的大车,最后到了杭州、义乌、温州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到了南方市场,我们才知道,我们卖的不到一元钱一斤的西红柿,能卖到4元钱。”李庆堂看到“北菜南销”的前景,走访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慢慢地打开了销路。
在黑龙江省宾县的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棚室内劳作(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如今,蔬菜产业已是永和乡支柱性产业。在永和菜业的冷库门口,负责冷库业务的李冬兴正在组织村民把土豆装进大挂车。“这34吨土豆是要运往云南的,那边的客户一直催着要。”他说。
每年的5月底至9月,公司种植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市场,今年预计仅西红柿南销量就达9000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