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
【辩证看待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总量高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结构、动力、模式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大势没有变,也不会变。展望未来,中国开放力度会更大、节奏会更快。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利用好市场优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推进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将保持长期向好态势。
经济运行仍然“稳”在合理区间
从经济形态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提高各类要素效率,创新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要素结构看,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人口总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开始减少,到2018年累计减少了3006万人,受此影响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下降。从产业结构看,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基本结束,特别是中低端工业制造品绝大部分产能有富余,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由于当前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因而服务业占比提高会导致整体经济的增速降低。
挑战面前,节奏不乱。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运行仍然“稳”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转”出新机遇,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潜力、活力。今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3.6%,延续平稳发展态势。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风下,这份外贸成绩单折射出中国经济韧劲。
稳的势头背后,是中国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8个月,中欧贸易总值3.15万亿元,增长9.7%。东盟,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期贸易额达到2.74万亿元,增速达到11.7%。
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轨道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蔓延,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环境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从国内发展看,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依然处于转型调整过程中。这更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增强信心,坚定决心,着力办好自己的事。
中流击水,破浪前行。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政策工具储备充足,只要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我国内需潜力巨大。中国近14亿人口的市场、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超大规模市场空间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优势。我国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补短板空间仍然较大。中国经济转向内需主导的增长格局。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37.3%上升到2018年的76.2%,同期,投资的贡献率从54.8%下降到32.4%,净出口的贡献率从7.9%下降到-8.6%。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8年的18.2%,外部需求变化对中国经济冲击显著降低。
创新驱动日益显现。2018年,我国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创业创新正在推动我国由过去的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极大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有效提高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
中国供给体系在不断优化。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全球科技变革加速的形势,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强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大力提高制造业水平。同时,中国努力保持全球产业链的完整性,使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趋势进一步延伸。
从现在眺望未来,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迎来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机遇。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加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更高质量地融合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化解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轨道,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牛犁,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