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突破“地理环境决定论”迎来新机遇

娄伟
2019年12月20日14:52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胡焕庸线不仅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性,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分界线。我国人口及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区域,西北部区域土地面积占比接近全国的60%,但人口占比不到全国的6%,GDP占比不到全国的5%。我国贫困县也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以及西北部区域,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产业发展如何突破胡焕庸线的问题。

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理论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产业布局及产业发展理论中有一个源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又决定了人口的多少。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能承载更多的人口,人口多带来较大的市场需求,容易推动一二三产的发展。“人随产业走”的规律又带来人口的进一步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聚及产业集群。在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的区域,本地人口少,不仅劳动力缺乏,市场需求也较弱,生产的各类产品需要长途跋涉运输到外地,在交通成本上处于劣势。

对于“地理环境决定论”,我国学术界有过激烈的争论,但事实证明,“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其合理之处,胡焕庸线的存在就证明了这一点。

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以草原、沙漠、戈壁滩及雪域高原为主,很多区域的年降雨量低于挥发量,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人口承载力低,导致该区域人口规模及人口密度极低。在人口缺乏甚至不适宜人生存的环境中又如何发展产业?即使发展了产业,又面临高昂的运输成本问题。这是导致西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因素,尽管西北部区域拥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但转化为生产力的难度较大。

智慧技术及无人经济为产业发展突破胡焕庸线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及推广应用,智慧时代已逐步来临。在智慧时代,以无人企业为代表的无人经济将快速发展,无人经济为产业发展突破胡焕庸线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无人经济范式下,各类产业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岗位将被机器人所取代,无人企业将大量出现。没有人或较少人参与的经济活动对水资源、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的要求将降低,较低的人口承载力不再是是制约胡焕庸线西北部区域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在东中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大环境下,西北部区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地广人稀有利于发展占地面积大及高危类产业。在可再生能源电力即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背景下,西北部区域丰富的风能及太阳资源则为发展高耗能产业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在无人经济范式下,西北部区域在发展无人化程度高且占地面积大、高耗能或高危类产业方面将具有巨大的优势。

在我国实行2030年碳排放达峰倒排机制的背景下,东中部区域将加大关停并转高耗能产业的力度。基于产业无人化程度增加背景,把这类产业转移到西北部区域,有利于发挥西北部区域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于发挥西北部区域土地资源广阔及其带来的环境容量大优势,进而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

智慧技术及无人经济为产业发展突破胡焕庸线提供了机遇,但西北部区域依然面临水资源缺乏及交通成本高的劣势。为应对这一问题,在产业选择方面,要重视选择耗水少以及对交通成本敏感性较低的产业,一般来说,附加值约高特别是价格高的产品对交通成本的敏感性要低一些,这就要求西北部区域延伸基于本区域优势资源的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比如,依托优势石油资源,发展化工产业等。同时,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围绕城市“摊大饼”式的布局模式,沿着主要交通线进行线性布局,以降低交通成本。在无人经济范式下,不再需要过多关注职工的生活及子女上学问题,远离城市的线性产业布局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管理研究室副主任)

(责编:李楠桦、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