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产业结构升级是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郭亚莉
2020年04月09日17:00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稳就业被列为要重点做好的“六稳”工作之首。特别是疫情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对稳就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就业成为当前民生头等大事。

我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三个产业就业人口总计7.7亿人,分别为农业2.4亿人,工业2.3亿人,服务业3亿人。虽然我们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就业体系,且弹性强、空间大,以制造业为例,占了全球制造业人口的36%。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计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几乎占了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一半多。随着我国受教育人口的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红利”正在向“工程师红利”转变,但由于现阶段我国产业链还不能和人才链有机衔接,一些大学生和低技能者或无技能者抢就业。如2018年,共有270万人成为美团骑手,其中15%是大学生。因此要尽快升级产业结构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的紧迫要求。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也是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由于其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创新强等特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

传统产业就业人数下降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美国为例,其纺织、服装,家具,硬件,磁性介质,餐具,手动工具等行业就业人数已经数十年持续下降。我国纺织服装、皮革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从2006年占制造业就业人数15%下降到现在不足10%,下降了800多万人。而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医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数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会带动行业城镇青年年末就业人数增长0.709个百分点,要高于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长0.5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

未来5年,德国由于机器人的应用将削减61万个组装、包装和生产类岗位,但同时机器人的应用将对机器人协调员、图像识别工程师、网络安全科学家、语音合成工程师等新兴岗位产生大量需求。据世界经济论坛研究表明,过去25年,美国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中有1/3在此之前并不存在。

尽管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内部机制非常复杂,但事实证明,历史上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净增长效应并没有失效,多数人都会有工作,人们也比以往过得更好。

构建高效制造业供应链体系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同时也是各国吸纳就业大户。据《创业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8届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行业人数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制造业(14.8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77%),建筑业(10.21%)。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供应链中心转变。世界银行在《2019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中的分析指出:“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在2000年至2017年间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取代了日本和美国的部分地位,成为全球第二大供给中心。”麦肯锡选取了20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分析在这些行业中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消费、生产和进出口的依存度。其结论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

中国是现阶段世界制造业的最安全的地方,因此也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要抓住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通过招商引资补链,技术创新强链,打造世界上最高效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以汽车为例,疫情前我国从日韩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主要集中在变速器、车身附件、转向装置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产品上。随着疫情的海外扩散,为减少海外断供风险,我国更多车企开始逐步将国内本土优质供应商纳入配套体系,国产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据统计,每年我国制造业中间品的进口额达到6万亿,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卡脖子”的高端关键核心零部件,对我国供应链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如果这些中间品都可以由国内供应链逐渐替代,不仅我国供应链安全可以保障,而且每替代2000亿,还可以解决高素质人才100万人就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在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在70%左右,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总量又占服务业经济总量的70%。近年来,尽管我国服务业经济总量年年有增长,目前已经超过“半壁江山”。2019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3.9%,但比主要发达国家还低约20个百分点,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总量占服务业经济总量比重不到30%。

制造和装配是制造业的核心流程之一,但并非其产业价值链的全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制造业中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活动,正以极低成本被转移至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据统计,2018年末,德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及传输技术服务业企业等生产性从业人员达到2261万人,比2013年增长了990万人。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国际经验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很难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中高端。生产性服务能力已日益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远程运维、协同设计、协同制造、云服务、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将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预计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总量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会吸引200余万人就业。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效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都对劳动力的要求整体上高于传统产业的要求,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可以满足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需求。当然,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使得教育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产业结构升级未来发展所需的技术、商业、组织等方面的人才提供成熟稳定的培养机制,使得可以源源不断地涌现技术创新人才、高端制造人才和现代化服务人才,打好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责编:乔雪峰、夏晓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