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激发创新活力
创业梦想有如花开
“4年前我们回国创业时才几个人,现在公司已经有400多人了。”森亿智能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马汉东说。
马汉东和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少典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两人在生物医学信息学系读书时一拍即合。“我们希望为医院的智能化做出一些努力。”
回国后,他们选择了浦东,来到了张江。今天,森亿智能研发的智能决策系统已经进入100多家三甲医院。
在张江,像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的梦想正在这里开花结果。
激发梦想,创新发展引领市场
张江良好的科创生态,离不开创业者的成功求索。
1994年,应上海市政府邀请,常兆华博士从美国来沪访问,浦东开拓者们激情澎湃的介绍,让他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梦想。1998年,常兆华在张江一幢厂房里创立了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那时,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医院和少数医生能做类似微创伤手术,而且所用器材全部依赖进口,费用高昂。
微创医疗从生产国内第一根球囊导管、第一个裸支架、第一个药物支架开始,逐步成长为大型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企业,在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系统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医疗行业得到了广泛认可。国产微创心脏支架的出现,给许多心脏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2018年,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微创医疗火鹰支架在欧洲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这也是《柳叶刀》创刊近200年来首次出现中国医疗器械的身影。目前,国内在药物支架领域已经基本完成进口替代,其中,微创医疗的冠脉支架自上市以来持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我们是在这个有梦想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位创业者说。在张江,一大批海归实现了创业梦,创造了诸如中芯国际、展锐通讯、中微半导体、华领医药等知名创新型企业。
人才聚集,筑牢发展基础优势
“年复一年,医生们不知写了多少病历,但这些病历都沉睡在医院档案室或信息系统中。”张少典和马汉东的初心很简单,“我们的想法是把这些病历的价值用人工智能算法挖掘出来,形成高质量的医疗大数据,最终服务于医院、医生和病人。”
让他们感慨的是,创业时这种想法还很粗浅,是张江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到更多人才加盟,共同实现了梦想。
除了强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人才集聚同样是张江的优势。
梁昌霖曾是一名军人,从事过编程方面的工作。2002年来到上海时,因为被地铁2号线“张江高科站”的站名吸引,就留了下来。他说:“一开始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只能自己写了软件卖。不过慢慢地,公司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才。”
在今年2月,梁昌霖创办的“叮咚买菜”一举成名,单月营收达到12亿元。在他看来,“叮咚买菜”就是要让人们像开自来水一样容易地买到优质菜品。
除了保障群众的生活,在疫情防控一线,同样有张江的影子。
在武汉的10多家医院里,有一种能够实现人机分离操作的钛米消毒机器人,它们在病区里开展各项作业,极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这款产自张江的机器人,创造它的人叫潘晶。
潘晶大学毕业后进了张江的跨国公司,工作10年后,不甘于一直做“码农”的他离职创业,并在2018年研发出钛米消毒机器人。如今,这款产品已经成为医护人员的安全卫士。
做好服务,助力科创企业成长
创业4年间,森亿智能获得了4轮投资,融资额达5.5亿元,公司估值超过20亿元。投资者不仅有红杉资本、纪源资本、真格基金等著名风投,还有腾讯、国药等行业巨头。
创客集聚、技术集聚,引来一系列的资本集聚,国内外创投机构、基金开始在张江扎堆,让科创企业能够快速获得资本。叶森就是其中的一位。
叶森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45岁时辞职并创立孵化器,专门为科创者投资、服务。“创新要从‘娃娃’抓起。我的做法就是‘绑定’创新者,和他们一起成长。”他的投资方向定位于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而这两项恰恰是张江的发展重点。
张江的科创服务不断丰富、多样,也不断催动越来越多科创企业的成长。
如今,森亿智能已完成静脉血栓栓塞症等4种疾病的智能化辅助工具。“第一个病种辅助工具开发花了一年半时间,后面3个的效率则大大提升,平均只要3个月左右。这对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大有帮助。”马汉东说。
在浦东开发开放迎来30周年的时候,张江已经由一个片区变成了一座科学城,并不断向上海及周边省份多个地区辐射。连日来,上海市副市长、科创办主任吴清和同事们不断走访企业,向创业者讨教,为张江科学城制定“十四五”规划凝聚智慧和力量。
张江故事,还在精彩演绎。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1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