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挥优势做好创新发展排头兵
人民网北京8月28日电 (栗翘楚)8月28日,“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首场“云座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展开。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朱芝松,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处长唐浩,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处长吴群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处长张晓阳出席“云座谈”,共同探讨新片区一年来的创新成果,以及未来如何进一步创新、聚才、兴业。
朱芝松指出,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彰显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鲜明态度、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片区将努力发挥开放优势、制度优势、区位优势,当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急先锋。”朱芝松表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将在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策源功能;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过程中争当枢纽节点等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试验田的作用。
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开放型政策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制度创新是临港新片区的使命所在。“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全力推进总体方案落地实施,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开放型政策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吴群峰介绍,截至目前,从总体方案中分解出的78项政策和制度创新任务已落地45项,另有22项形成方案;国家部委、上海市、管委会累计共发布各类政策107个。
此外,临港新片区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运输自由、资金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几个方面全面升级。例如在全国率先允许境外知名仲裁机构设立业务机构,率先实行企业名称告知承诺制;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实行“六特”的全新海关监管机制,形成全球大型设备集货采购货物进境免备案、跨口岸国际中转集拼、非平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等全国首创业务模式;“金融30条”落地实施,率先实行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一次性外债登记、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等创新业务;在全国率先突破外籍人才5年居留许可、一次性2年工作许可、直接推荐永居、境外职业资格备案执业等政策。
此外,信息便利加快推进,国际数据港建设全面启动,加快启动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税收政策逐步落地,15%企业所得税政策正式落地,正在细化论证境外人才个税税负差额补贴、物理围网区域货物和服务贸易税收、服务出口增值税等其他税收政策实施方案。率先实施“无税无票不申报”、本市生产型企业分支机构属地征管等17项税收征管创新举措。
聚焦“卡脖子”关键领域 打造“7+5+4”前沿产业体系
临港新片区揭牌一年以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核心领域发展情况如何?
唐浩表示,在产业布局方面,临港新片区聚焦“卡脖子”关键领域,加快打造“7+5+4”前沿产业体系,集中突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为代表的七大前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以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高能级航运、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为代表的五大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集聚总部经济、离岸经济、智能经济、蓝色经济四大创新经济业态。
据了解,自揭牌以来,临港新片区在招商引资上狠下功夫,注重关键领域招商、全产业链招商,推动各类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努力提升开放型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唐浩介绍,一是打造全产业链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10平方公里的“东方芯港”特色园区,目前已落地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涵盖芯片制造、装备、材料、研发、封测等多个重要环节,将进一步填补国内空白。
二是发展面向高端前沿的生物医药产业,一期规划4.5平方公里的“生命蓝湾”特色园区,打造集“研发、生产、测试、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三是集聚新一轮产业变革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加快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推动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四是布局深度跨界融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特斯拉、上汽荣威等龙头企业,围绕动力总成、中控系统、充电系统、底盘系统及内外饰等配套环节,加快引进全产业链配套企业。
五是建设集成创新驱动的民用航空产业,以“大飞机园”为载体,聚集创新人才、创新机构等科技要素,推动总装交付、关键配套、运营维护、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
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 金融开放创新体系加快形成
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指出,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包括试点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按照商业自愿原则在上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
“一年来,临港新片区推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促进资金自由的金融开放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张晓阳表示,2月14日 “金融30条”发布以来,金融要素机构在临港集聚态势更加突出。
一是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实施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白名单制度,实行凭收付款指令直接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截至2020年7月末,纳入临港新片区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白名单企业数量达到302家,有效推动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是一次性外债登记。2020年6月5日,外汇管理局批准在临港新片区开展外债登记管理改革试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办理一次性外债登记,旨在进一步提升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
三是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按照“服务实体、真实贸易、真实出表、真实转让、风险可控”的原则,在临港新片区内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
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试点。
五是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支持上海密尔克卫化工物流有限公司在临港新片区建立首个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成功实现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集中开展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以及资金按实需兑换。
朱芝松表示,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牢牢抓住制度创新的生命线,加快推进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建设。一是抓紧推进政策落地,尽快落实《总体方案》中尚未完成的任务,对标CPTPP、海南自由贸易港方案,加快接轨国际经贸规则,在“五自由一便利”领域中实现更大的制度突破;二是增强特殊经济功能,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载体,以金融创新开放为渠道,着力增强航运物流、跨境贸易、保税研发制造等核心功能,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提升离岸业务发展能级;三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持续引进能够填补空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产业项目,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机构,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和国际创新协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