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40年,我与经济特区共成长

本报记者 孔德晨
2020年09月01日07:3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1981年1月24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破土动工。
  中集集团供图

  今日的深圳中央商务区。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日前,国内最大直径越海盾构隧道——汕头海湾隧道西线贯通。图为汕头海湾隧道施工现场。
  新华社发

  吴伟宏记忆中的厦门感光厂,曾是厦门最高的建筑。
  吴伟宏供图

  乘风逐梦,敢为天下先。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正式设立。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经济特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40年筚路蓝缕、艰辛探索,一家家特区企业、一批批特区建设者勇立潮头,披荆斩棘闯新路,让边陲小岛、落后渔村走上了世界舞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40年辉煌背后,惟有奋斗与改革是永远不变的主旋律。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经济特区成立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探寻其背后的特区故事,邀您共同聆听动人的特区乐章。

  ——编 者 

 

  在与深圳特区同龄的中集,麦伯良见证了企业的闪光变身——

  敢闯敢试,泥路走成幸福路

  2020年,深圳特区40岁,也是诞生于蛇口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集团”)成立的第40个年头。在这家与特区同龄的企业,麦伯良已经干了38年。

  如今是中集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麦伯良,1982年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深圳,成为一名集装箱工程师。“当年的深圳就是一个小渔村,水泥铺的马路应该不超过2公里,其他路都是泥路、田埂路。”麦伯良说,“我记得头一两年,只要一下雨我就得穿水鞋上班,没有水泥路可走,一脚踩下去,都是泥。”

  尽管从零起步,但天南地北奔向深圳的人们个个满怀希望。“我天生是一个喜欢新东西的人。我觉得深圳是特区,将来肯定会有大片的天地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一展身手。对于年轻人,深圳就是实现价值、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麦伯良回忆,当时公司所在区域还是一大片土坡,但他常常对着那片地方想象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样子。

  麦伯良到深圳工作半年时,有一天,全公司最昂贵的一台德国进口二手机床出了故障,而能够维修机器的德国人正好在休假,至少要一个星期后才能从德国过来。这时,有人提议让大学专业是自动化的麦伯良试试。“我哪懂这个,但还是凭着不服输的心气去试。”没有图纸,他就把机床的零件一个一个拆下来以摸清楚机器原理。经过三天三夜的尝试,麦伯良修好了机床,也赢得了全公司的尊重和信任。

  “创新”是深圳精神的核心。在麦伯良看来,这种精神体现在具体的企业和个人身上,就是不拘一格、勇于突破。中集是蛇口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其首任董事长是“蛇口模式”的开创者袁庚。在这样一家分量十足的企业,1992年,年仅33岁的麦伯良就当上了总经理,这在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省市是难以想象的。4年后,中集集团的集装箱数量已做到了世界第一,这个“第一”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中集集团已经成长为营收接近1000亿元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又把半挂车、登机桥、液体罐箱等24个细分品类做成了世界冠军,其中包括试采可燃冰的大国重器“蓝鲸1号”。“中集在40年的发展中,始终聚焦一流,现在共有24个冠军产品,我们规划将来达到40个。”麦伯良说。

  40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在全球产业链举足轻重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批批怀揣梦想、敢闯敢试敢拼搏的“麦伯良”,把一条条泥泞的道路走成了今天开放、创新、现代化的“幸福路”。“深圳聚集了全中国一大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正是这么一群人把深圳建设起来。而深圳也给企业、给个人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圆梦的机会。”麦伯良说。

  在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早已深入人心;“来了就是深圳人”显现出城市的包容。深圳培育了众多的全球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也成为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

  谈及未来,麦伯良充满信心。他常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讲,无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关键是要踏上国家和时代的节拍。“现在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又给了深圳机会。我相信深圳一定会继续把握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建成世界第一流的大都市。”

  在土生土长的居民吴伟宏眼中,厦门特区的发展称得上又快又美——

  高素质高颜值的特区,真棒

  厦门环岛路上,海风习习,清爽宜人。吴伟宏摇下车窗,眺望着眼前广袤的大海,呼吸着新鲜空气,眼前仿佛浮现出30年前的自己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

  今年48岁的吴伟宏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从事室内设计已近30年。“90年代初,环岛路还是一条细长的羊肠小道。”吴伟宏回忆。如今,环岛路焕然一新,有的依山傍海,有的凌海架桥,有的穿石钻洞,成为厦门市环海风景旅游干道之一。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设置经济特区,率先确立了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角色定位,从此拉开了厦门追风逐浪、勇立潮头的奋进大幕。

  小时候,吴伟宏住在一幢1958年建的三层楼房里,与8户人家合住,共用厨房和洗手间。“因为局促,当时我只能住在单独辟出来的小阁楼里。”吴伟宏说,“特区成立时,我还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小孩。我清楚地记得四年级时,我们全家搬到了故宫路和湖滨南路交界的一幢宿舍楼,有了自家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刚刚成立的厦门特区,凭着闯劲,从金融体制改革入手,率先探索举外债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其后又筹借款项完成码头、自来水等工程,逐步完善空港、渔港、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那时候的故宫路全都是石块,湖滨南路还是沙土铺成的,记忆中,到处都在建高楼。”吴伟宏说。

  四十载筚路蓝缕,厦门迎来“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巨变,从一座一穷二白的海防小城,成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吴伟宏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去工作的工厂——厦门感光厂,学洗黑白胶卷的相片,那里曾是当年厦门最高的建筑。如今,厦门海峡世贸大厦双子塔高达300米,与鼓浪屿遥遥相望,成了新时代厦门最高的地标。

  处处对标、时时奋进、久久为功,厦门得以一次次实现精彩嬗变,而生态治理实践是最生动的体现。

  水清岸绿、白鹭齐飞,这是厦门“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的最新剪影。1988年,厦门治污的第一场硬仗——筼筜湖综合治理打响。此后,经历4期大规模综合整治,才有了如今的一湖碧水。“我们刚搬到湖滨南路时,筼筜湖的臭味让我们在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吴伟宏说,“当时环保意识没有现在这么强,许多工厂废水都直接排放。经过这几十年的治理,筼筜湖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40年间,厦门全市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925倍,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4548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7倍。“厦门包容、有情调,又很热情。”吴伟宏说,“我到过全国、全世界很多地方,但每次回到厦门,呼吸到第一口空气,总能让我感到家的亲切和温情。”

  昔日,被寄予厚望的厦门生机盎然;如今,这块热土继续释放蓬勃朝气,阔步向前。

  从落后于国外到领先世界,华侨李桂雄每次返乡都有惊喜——

  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人开心

  1981年9月6日,出生于广东汕头的李桂雄从广州白云机场坐飞机来到泰国,跟随在泰经营宝石生意的亲叔叔学习珠宝知识和评鉴。17岁的他依依不舍地离开祖国,开启了39年的异国生活。

  “小时候家乡很穷,只是我们属于‘华侨之家’,有侨批,才能够生活得比别人稍微好一些。”李桂雄说,“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汕头特区刚刚成立,来自香港、台湾的衣服、家用电器等物资都很稀缺,我们觉得很新鲜、很向往。”

  李桂雄回忆,当时泰国是“亚洲四小虎”之一,马路上已经到处是汽车,与家乡汕头的差别非常大。“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引领世界,现在情况已经相反了。”李桂雄自豪地说。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汕头由此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从经济特区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从建设粤东中心城市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回望40年发展历程,汕头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创造了多个“全国首创”和“全国率先”,切实肩负起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

  “近20年来,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回中国,每年都要回去汕头两三次。”李桂雄说。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汕头新经济新业态蒸蒸日上:汕头获批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为13个、94个,列全省第5位;2019年全市完成现代物流业增加值52.98亿元,快递业务量列全国第16位、全省第5位……

  因侨而立、开放而兴。从经济特区到华侨试验区,汕头迎来“二次创业”。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主题的国家级改革创新平台。依托丰富的侨乡资源,40年来,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九成为侨资。

  “汕头特区4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海内外华侨华人、潮籍乡亲的大力支持。”李桂雄说,“我还清晰地记得2017年‘侨梦苑’在汕头揭牌落成的场景,建设汕头需要海内外广大侨胞、企业家共同参与。”

  40年来,汕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4.1亿元,是1980年的97.4倍;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6元,是1980年的99.7倍。

  如今的李桂雄已经荣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侨联委员,为中泰两国和平发展、家乡汕头的建设献力。 李桂雄说:“目前汕头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环境优美,人民幸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海内外侨胞乡亲、企业家对汕头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责编:李都也(实习生)、李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