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地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黄河,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黄河都是水少沙多,水患异常严重,多次出现决堤与改道的现象,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沿线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通过实施上中游淤地坝建设、水土保持建设,下游河道综合治理、标准化堤防建设、生态廊道建设等水利工程建设和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等项目,解决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难题,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自强不息,一部波澜壮阔的治黄史
近20多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卓著,黄河流域潼关以上地区共有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170座,其中建成了刘家峡、李家峡、龙羊峡水电站,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实现了对黄河的联合调度,尤其是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的拦沙库容是调控黄河水沙的一张“王牌”。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001年竣工后,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对黄河“豆腐腰”的改善起到了极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减淤、防洪、防凌,而且保障了下游的供水、灌溉,同时极大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正在修建的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和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是河南省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三五”期间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竣工后将保障灌溉面积100多万亩。
河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四水同治”新思路,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要求和战略部署,着力解决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弥补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短板,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切实提升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动力,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水利现代化,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四水同治,打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攻守兼备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到“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新形势下,黄河的生态保护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役,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
高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战略资源,科学、高效、优化配置水资源,是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的重要手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300立方米,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黄河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同时也是沿黄流域城镇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的最主要水源。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缺水更甚。就洛阳市来讲,“伊洛瀍涧”四河穿城而过,城北黄河过境,城市水系比较发达,但洛阳市人均水资源量仅有4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20。按照联合国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同时,我国用水方式还比较粗放,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3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远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
坚持节水优先,将集约节约用水贯穿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管理保护的全过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坚持水资源用途管制,统筹当地水、过境水、外调水,科学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高效利用黄河水,完善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建设,科学调度上下游、干支流水库群,统筹规划连通河湖水系,谋划实施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丰枯调剂、多源互补,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系统修复水生态。受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影响,在过去一段时期,河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一些河湖被侵占,甚至被填埋,一些区域水系连通性较差,不仅影响行洪排涝供水,而且导致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修复水生态,就是全面调整人的行为、修复人水关系,构建人水和谐的良好格局。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涵养水源,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地下水位,有条件的地方恢复河流浅浅、小溪潺潺的乡愁景象。因地制宜建设沿河游园湿地,打造沿河水利生态风景廊道,将两岸路网环通、生态绿化、畅蓄并重、文旅融入作为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打造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防护林、经济林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全面推进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工作。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以良好的水生态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综合治理水环境。河流的问题,表象在河里,源头在岸上。流域环境治理是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水上水下、岸上岸下的系统性工程。要想清水长流,必然要有源头活水。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首先要截污治污,对两岸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整治,从源头控制水环境污染。因河施策,在岸坡浅滩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两岸进行绿化,隔断污染源头。
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全面巩固和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古镇有水,灵气自来”。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做好“以水润城”文章,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严格水功能区监管,实施入河污染物减排限排,创新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由城市到县城到乡村,不断拓展和提升截污治污的范围和标准,根治乡村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问题,不仅能扼制污水进河,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一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开展坑塘沟渠综合整治,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科学防治水灾害。千百年来防汛抗旱一直是水利的核心要义,保障水安全、消除水灾害是流域治理和保护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防治水灾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主导地位。一是强化防洪薄弱环节建设。谋划完善堤坝工程建设,定期水毁工程修复。二是强化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推进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和群策群防体系建设,健全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抵御水旱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实现防汛工作“一个确保、三个不发生”目标。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治水兴水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沿岸将迈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在研究归纳前人治理黄河历程的基础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新时期治水方针,为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与理论支撑,以新时代治水工作重点为指导,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优化水资源调配,打造人水和谐生态格局,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坚持水灾害治理,推动开创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者为中共汝阳县委常委、内埠镇党委书记张亚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