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经济特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孙阳 栗翘楚
2020年10月15日15:18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深圳蛇口炸响,众多突破旧有观念与体制的举措喷薄而出,辐射全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蛇口半岛的最佳观景台,在深圳南山区观海路微波山脚下,这句曾响彻全国的口号见证着深圳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财经专访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全面、精准、细致总结了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并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要求。

从五大跨越到十条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精彩演绎

40年前,深圳因为“经济特区”四个字,站在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40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如是评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如何在经济领域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放眼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邓小平果断拍板,中国可以开辟一个与世界市场对接的“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当年的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在向全球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磅礴伟力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眼中中国道路最具代表性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40年来,深圳从一个“水草寮棚”的小渔村,发展成一座常住人口逾千万,充满魅力、动力和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将“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理解为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果。

“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布局,还是民众生活,物质文明的提升都促使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跻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而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思想,持续专注于制度创新则是深圳永葆青春的秘诀。”盘和林说。

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深圳,内蕴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地均GDP居内地城市首位,单位GDP能耗、水耗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本土世界500强企业从2012年的3家增至目前的8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81%上升到2019年的4.9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30.6%……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早在21世纪初,深圳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上升至60%,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15%,发展势头迅猛。如今,这里又增添了“全球5G第一城”的美誉,目前,深圳建成5G基站超4.6万个,5G基站密度国内第一,5G产业规模、5G基站和终端出货量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深圳开始有针对性地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众多科技创新企业在这里诞生、发展,深圳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深圳在科技上的成就并非天赋使然,而是向制度改革要发展活力。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都处于物质匮乏时期,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都不占优势,而就是靠通过制度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盘和林说。

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40年来,约1000个“全国第一”从深圳走出,其背后都是制度创新结出的“果实”。

如今,改革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深圳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三甲医院总量翻番,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落实“房住不炒”“一城一策”要求,构建新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已经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与此同时,新公布的“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16字“新时代深圳精神”为特区砥砺前行提供强劲的精神力量。

站在40年再出发的起点上,如何认识深圳?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40年来的发展不单单是为一座城和一方百姓,而是在大胆试、大胆闯的基础上,创造经验,更好引领国内其它地区的共同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何建华如是说。

新的起点意味着新的使命。

何建华表示,深圳要在如何进行示范区的建设、怎样在标杆城市建设中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如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三个方面继续探索:即通过深圳发展进一步向世界彰显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当如何建设一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解决好其它城市人民群众所关心、关注的一系列难点问题,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同时,要探索作为最发达的经济特区,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40年前,经济特区主要是内生性发展,如今的发展则要更多实现‘外溢’,并成为引领、示范,这是新时代赋予深圳的新要求。”何建华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的:“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

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在新起点上,持续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经济特区就一定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更多新的更大奇迹。

(责编:栗翘楚、孙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