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破浪开新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二〇二〇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述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奋勇拼搏,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中国答卷。
这是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战疫情、保民生、抓发展,全年经济总量预计超过一百万亿元,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这是一张世界瞩目的答卷——凝共识、勇担当、促开放,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健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转正
“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年终岁尾,湖北武汉光谷,联想武汉基地。
偌大厂房里,几乎看不到生产工人,忙碌的机器人“各司其职”,平均每秒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诞生,最高日产超14万台。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3月工厂开门,4月全面复产,6月投入物联网自动化组装线,9月推出首款命名为“刀锋”的5G折叠屏手机……因疫情曾在年初暂停,如今,这个联想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自有工厂,以只争朝夕的姿态跑出中国智能制造的“加速度”。
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湖北省,在一季度经济增速下跌近四成基础上,前三季度GDP已恢复至去年同期九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次世纪疫情带来的冲击史无先例,全球各国概莫能外。在空前的历史大考中,作为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的是多重任务、多难抉择——
既要以举国之力对抗肆虐疫情,又要防止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付之东流;既要防止经济停摆、社会失序等难以预测的风险,又要确保“十三五”顺利收官,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到底有多难?
仅春节节后复工多延迟一天,全国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约达1500亿元。疫情阻断的时间越长,经济社会重启和复苏的难度就越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沉着应对,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勇拼搏——
一手抓防控: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武汉“封城”,八方驰援,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一手抓发展: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出台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疫情胶着对垒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社区调研指导全民战“疫”;在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总书记专赴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强调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武汉返回不久,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浙江考察调研,释放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推动复工复产的鲜明信号。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乎生计。
“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
一年来,云南、北京、湖北、浙江、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湖南、广东、上海、江苏……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跨越大江南北,到基层、看企业、进农村、访农户,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
一年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0多次会议统筹部署疫情防控;3次中央财经委会议、5次中央深改委会议、7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未来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航船穿风劈浪、行稳致远——
这是超常规的政策部署:增加1万亿元财政赤字,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1.5万亿元……一揽子对冲政策周密齐全,力度空前。
这是因时因势的有效应对:在“六稳”基础上,犹如及时雨的“六保”政策迅速出台,纾困惠企举措保住市场主体,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篮子”,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一系列举措直达基层,立竿见影。
冬去春来,山河无恙。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度按下“暂停键”的中国,重新动起来、跑起来。热干面的香味又飘了出来,空荡荡的影院迎来了久违的观众……
2020年极不寻常的全国两会,在推迟两个多月后召开。“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5月23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时的讲话高屋建瓴、指引航向。
一个个相继转正的经济指标,印证着中国经济提速的脚步: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转正;
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和工业利润增速转正;
6月,外贸进出口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转正;
……
7月16日上午10时整,“转正”二字在网上刷屏,这条消息令人振奋:在一季度回落6.8%的基础上,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2%。
10月19日,中国宣布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转正,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
“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1日在其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作出判断。此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机构纷纷为中国发展投下“信任票”。
这个正增长,来之不易,殊为至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的这番话,道出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品格和蕴含的无穷力量。
承诺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细读时隔9个月的两段话,令人分外感慨: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一个是抗疫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
一个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作出的郑重宣示。
一诺千金重。
当千年梦圆近在咫尺,凶险疫情来袭却让一切充满变数。能否如期完成脱贫攻坚?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以有力行动兑现承诺。
这承诺,是克服疫情冲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11月23日,对贵州沿河县思渠镇边疆村金元组村民陈茂富来说,是难忘的一天。
这一天,包括沿河县在内的贵州9个贫困县彻底摘掉贫困帽子,告别贫困历史。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陈茂富难掩激动。面对疫情,他曾经担心生活受冲击。但坚守在基层的党员干部、迅速落实的扶贫政策、有力的防控举措,消除了他和村民们的担忧。
如今,一家5口通过务工、产业分红、公益性岗位等渠道,人均年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陈茂富对未来日子充满期待。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冲击、洪水来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国总动员,挂牌督战不含糊,坚决打赢这场总攻战!
这样的场景让不少网友记忆犹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直播平台,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彰显兑现承诺的坚定信念。
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优先保障扶贫项目开工,进行挂牌督战……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扎实有力,脱贫攻坚成就彪炳史册。
这承诺,是不折不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心——
不久前,一则有关高值医用耗材的消息引发关注:经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冠脉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为“心病”患者带来福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民生改善一直在路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今年以来,无论是开会还是考察,“确保”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词语之一,也鲜明体现他对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与信念。
疫情下,民生保障力度不减,百姓获得感实实在在: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0.6%,实现由负转正;前11个月,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一个个具体指标上:回望“十三五”,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均GDP破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十足。
这承诺,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2020年收官之际,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突破捷报频传:
11月10日,“奋斗者”号深潜万米,逐梦深蓝;
12月1日,“嫦娥五号”上天揽月,筑梦苍穹;
12月4日,“九章”问世,圆梦“量子优越性”;
……
这是拼搏创新的中国气魄,这是催人奋进的中国力量。
创新,成为这一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深刻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快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中国开拓新局的核心与根本。
云端会议、在线课堂、线上医疗、直播卖货、人工智能……1至11月,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新动能点燃中国经济复苏引擎。
不久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被放在12项重大任务之首,“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被写入规划建议。
前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12月11日,深圳出台重磅新举措——正式启用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及外国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这意味着,外国人在深圳就业“线上一次申请,线下一次跑动”即可同时办理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审批时限从15个工作日缩至7个。深圳还获赋权签发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有效期最长10年、每次停留最长180天的多次往返“R”字签证。
这是新近落地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清单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已按下“快进键”。
砥砺奋进,坚定向前。
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前所未有的挑战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10月14日,广东深圳。
11月12日,上海浦东。
一个月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地标,出席庆祝大会,擘画改革蓝图。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意见,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是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2月14日,疫情防控最吃劲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7项事关长远的重大改革文件。
改革到了新的历史关头,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一年来,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到部署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从个人破产制度在深圳、浙江“破冰”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抓住关键布局落子,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发展动力持续激发。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9月4日,北京。
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类服务贸易展会——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由中国举办的首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经贸活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段时间内阻隔了我们的相聚,但阻挡不了服务贸易发展的脚步,阻断不了我们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信心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致辞,通过电视和网络信号,传遍神州大地、播向五湖四海。
两个月后,上海。
经历近20小时的飞机和中转、3次核酸检测、14天隔离,意大利珠宝商马可·鲁索来到如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眼下全球许多机遇之门已关上,但进博会这扇‘窗’还开着。”马可·鲁索连连感叹,“一切都值了!”
逆风破浪,危中育机。
疫情冲击下,国际贸易投资大幅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全球经济复苏创造机遇,也为自身发展谋求先机。
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自由贸易试验区由18个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
前11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8%,持续回暖;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全年减少40%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3%,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时近年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连续出席多场国际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压力测试”,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体现。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周密部署。
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强前瞻性谋划和战略布局,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主动作为;
对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强系统集成,统筹部署推进,着眼长远……
“我们确实在经历一场大变局。”对中国治理能力深有认同的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说,成功应对挑战,将是一场治国理政的大考验,需要中国和其他国家携手开展大合作。
新局
“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南海之滨,浪激潮涌。半年前启航建设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一片繁忙景象。
12月1日,海南自贸港首张“零关税”商品清单,即原辅料“零关税”商品正面清单正式执行。清单上169种进口商品一律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作为中国开放前沿的海南,正扬帆奋进。
驶向更深阔的海域,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迎来新的航程——
深秋的北京,一场为期4天的会议吸引世界目光。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和15年的发展蓝图。
历史交汇点,亦是转折点。
此时此刻,“十三五”收官在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十四五”即将开启,中华民族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判断,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凸显出洞察大势、把握未来的远见卓识。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也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中国将不断拓宽发展新空间——
距离首都北京100多公里的施工工地,塔吊林立、夜光如昼。超10万建设者争分夺秒,昼夜奋战。
这个“全球最大施工现场”正是雄安新区,从高起点规划到高质量建设,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雏形初显。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放眼中国地理版图,一个个重大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翻开“十四五”规划建议,区域发展“第二梯队”呼之欲出。
进入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将不断重塑发展新优势——
逆全球化加剧,外部风险冲击,该如何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断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有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开放的中国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作出重要部署——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张旭东、安蓓、韩洁、于佳欣)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6日 0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