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贵州西江苗寨:告别“富饶的贫困” 以文化为魂谋普惠红利

人民网记者 李彤
2021年04月24日09:0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贵州雷山县西江苗寨。人民网记者 李彤摄

雨后的郎德上寨,空气中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吊脚楼倚山而建,屋顶青瓦层叠,寨子的周边是一块块稻田,清澈的小河将寨子揽在怀里。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了,安静和宁静,鱼儿在水中游着,这是生命的动静,一幅岁月勾勒的古朴苗寨映入眼帘。

“那栋楼要拆了。”老支书吴剑指着远处一座尚未建成的吊脚楼说:“前段时间州里来检查,房子虽然建的不违规,但地基太高了,吊脚楼显得很突兀。”

郎德上寨位于黔东南雷山县,是一个很精致的小山村,也是西江苗寨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十几年来,西江苗寨得益于对发展资源的正确选择,破解了“富饶的贫困”难题,从偏僻的传统村落,变成了年创造数十亿元旅游收入的品牌景区。

但随之而来的是,怎样加强市场化与景村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式保护、优化收益的村民共享、平衡村民改善生活与保护村落风貌,这些成了西江苗寨后续发展的“必答题”。

产业转型:如何从“千帆竞技”转向“有序引导”?

贵州雷山县西江苗寨广场上的表演。人民网记者 李彤摄

“俺们从河南来,第一次来贵州,自驾过来的。”河南郑州的刘先生,从网上看到了西江苗寨的介绍,邀上了几个好友来游玩,一行人对苗寨风情和人文习俗很感兴趣。被问及计划停留多久,他说:“俺们走走看,内容丰富就多留几天。”

杨通权是西江旅游公司总经理,他刚从重庆举办完推介活动,脸上还略带疲倦。杨通权对人民网记者说:“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工作,现在已经有了网络营销、旅行社推广、推介活动等渠道,刚开通的公交专线,让从周边地区的游客来苗寨更方便了。”

如今,西江苗寨游人如织,这与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密不可分。据了解,从2006年起,贵州省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出一个景区景点,已经成为了整合区域资源的重要抓手。

雷山县县长袁刚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为了迎接2008年“省旅发大会”,雷山县整合资金1.7亿元,对西江苗寨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这十几年来陆续投入资金20多亿元,解决了制约县域旅游发展的“瓶颈”。“这极大提升了村落景观的美感和服务功能,强化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文化资源权益的预期。”

袁刚表示,“守住民族文化、发展旅游富民”是西江苗寨这些年的发展经验。县里计划到2025年,创建“1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是土生土长的西江镇人,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研究院院长。“西江苗寨得益于市场化”,这是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最频繁的一句话。

“西江苗寨经历了村民自发、行政主导、企业主导三个阶段,2009年注册成立了西江旅游公司负责景区的经营与运转。市场化是西江苗寨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通过专业化运营,逐渐丰富了景区旅游产品,游客数量与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市场经营主体活跃,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李天翼说。

走在西江苗寨的街上,衣食住行娱乐等门店繁多,但也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一条街上有十余家卖牛角梳的店铺,这也是不少古城商业开发的普遍现象。

“这些年,不少村民是自己开门店‘千帆竞技’,大家的收入是提高了不少,但也出现了不少发展中的问题。现在,消费者已经不再要‘白菜价’的景区了,要防止过度商业化,进行产业转型。”杨通权说:“放下锄头做生意,村民需要被有效引导。下一步景区将以自有门店和流转的村民店铺为突破口,挖掘具有苗寨文化的产业,引导和带动景区商业有序经营。设置苗族文化准入制度,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均要有一定比例的苗族文化元素,将资源变成资本,控制业态数量。”

文化转型:防止“文化掉魂” 怎样平衡传承与创新?

游客身着苗族服饰体验打糍粑。人民网记者 李彤摄

西江苗寨的夜景,更为迷人。远处山上的吊脚楼灯光点点,苗寨里穿着民族服饰的游客随处可见,不比本地人少。有的是专门来拍照打卡的,还有的正做着网络直播。

雷山县是文化“富矿”,袁刚说:”全县拥有‘非遗’名录达231项,其中国家级13项,68个民族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是全国拥有‘非遗’项目最多、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

如何挖掘文化的更大价值,做到价值保全、价值再生、价值联动?向外实现苗族文化的交流互动,向内不被外来文化快速冲击和稀释?

在杨通权看来,文化转型是西江苗寨产业转型后的又一重要发力点,通过文化引领能够做到品牌建设与创新,进行民族文化的发展式保护。“西江苗寨在文化资源上具有丰富性、独特性、系统性、稀缺性等特点,这些年,我们培育了‘吊脚楼建筑景观’‘长桌宴’‘十二道拦门酒’等核心品牌产品。”

近年来,西江苗寨还通过邀请艺术家、学者采风,不断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建立了智库研究机构;通过梳理民族文化赋能旅游产品,在吃、住、游、购、娱上体现苗族文化元素;从导游词、景点典故等细节逐渐完善文化旅游的内涵。

谈及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李天翼认为,变迁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不能仅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前些年,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很大。现在,西江苗寨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谁要是会唱苗歌、会吹芦笙,谁就在旅游发展中比别人多一份竞争力。产业发展了,村民不愿再外出打工了,更愿意留在寨子里积极主动学习、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了。”

杨通权表示,现在公司招聘本地村民,都要求掌握一些苗族传统文化,例如要会唱5首以上的苗歌。“对于引导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我们增加了研学项目,努力将游客的好奇、了解,转变成发现另一种生活方式。”

旅游红利:如何做到普惠共享 增加参与度和获得感?

西江旅游公司总经理杨通权(右一)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自2008年正式进行旅游开发以来,整个西江苗寨的农户都直接受益,旅游成为了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目前村民主要的受益形式有经营性收益、奖励性收益、资产性收益和就业性收益等。

在郎德上寨,沿着石阶向上走,寨子里的男人们吹奏着民族乐器,女人们唱着苗歌,孩子们笑着闹着在周边玩耍。在寨门口,两个穿着苗族服饰的姑娘手捧着牛角盛满的米酒,向游客们送上苗家人的祝福。在寨子里的广场上,村民们表演着民族风情的节目,游客们用阵阵掌声进行互动……

老支书吴剑表示,景区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与村里的农民合作社对接,村民们参加表演活动计入工分,通过出工的次数获得工资,每人每月有2000元左右。“我去年的家庭收入有10几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致富的背后,是旅游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如何让村民享受到普惠的发展红利,是西江苗寨永续发展的动力。

西江旅游公司副董事长李正华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作为民族文化的保护经费,西江苗寨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18%奖励给西江苗寨的全体村民,按照建筑保护、家庭成员行为规范两个主要维度进行打分评级,提升村民参与感、获得感的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水平。

腰包鼓了,村民们也想改善生活条件,盖房子是农村的大事。吴剑表示,要在寨子里翻修吊脚楼,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现在对寨子景观的规划越来越细致了,以前多是针对房屋,现在把地基等因素也新增了进来。如果村民不想在寨子里翻修老房,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也规划了新地,还配套了卫生院等基础设施。”

变与不变、快与慢,村民的体会最深刻,看着有更多人来了解、喜爱苗族文化,吴剑笑说:“我们对发展传统文化的信心更强了,对未来生活更有信心了。”

(责编:崔元苑、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