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六五环境日之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今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我国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坚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图景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日益美丽的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积极助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制图:王仁宏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
在江西鄱阳湖湿地公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麋鹿在觅食、奔跑,从外地引进的麋鹿已经成功实现了在鄱阳湖区域繁殖;
在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红外相机中首次出现了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的身影;
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哀牢山生态站植物分类专家成功培育出了濒危植物水青树的种苗;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自流补水,新建绿色生态大廊道为东方白鹳营造了一个更舒适的家;
在吉林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中心,安装在野外的红外监测终端不仅每天能不断传回野生动物的活动视频,还能传回气象、水文等生态数据……
今日之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国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到1.18万个,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这一切,得益于我国生态保护体系逐步完备。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和计划,发布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先后出台1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
——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全国建立749个以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蝴蝶为主要观测对象的观测样区,布设样线和样点11887条(个),每年获得70余万条观测数据,掌握了典型区域物种多样性变化第一手数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家谱”不断丰富。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护卫绿色空间,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生态补偿机制。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渐成共识并化为自觉行动。不采集、不购买、不食用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不把外来物种随意放归自然。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保障生态安全提供了强劲动力。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举行,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作为大会东道国,中国将同各国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经验,共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伟蓝图。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唯有不断汇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力,才能共建共享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碳中和注入新动能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和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对此,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规模相当于120座核电站,火力发电占比首次降至50%以下,风力发电创历史新高。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已建立起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国正脚踏实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新动能。
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首次亮相,标志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又迈出“重要一步”。
“要紧扣目标分解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督促地方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工作节奏。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寻求全球气候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携手国际社会共同保护好地球家园。要积极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目标、举措、成效,善于用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会议的再部署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也需要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倡导全民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减少塑料袋使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公民积极践行“公民十条”,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在碳减排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建清洁、美丽的家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乎民生福祉,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成效。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十三五”以来,我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制度落地见效,各轮次的环保督察,共受理了群众举报19.8万件,向地方总共移交了542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利剑”作用显现。
五年来,全国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3.3万件,罚款金额536.1亿元。全国适用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案件达到14.7万件。全国生态环境执法队伍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深入现场看实情、查实效,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欣喜地看到,“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如何发力?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进入“十四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深入”意味着要拓展到更宽的领域、更大的范围,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
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方面,我们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制定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再一方面,围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突出标本兼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治理。”黄润秋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千万个美丽家园终将绘就一个美丽的中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