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曲永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数实融合创造“新蓝海”

2025年02月20日09:5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民网自2022年以来,连续3年开展“数造新实体”课题研究,征集到600余项实践案例,并连续发布年度报告。近日,2024年报告正式发布,人民网对报告内容进行摘编公开报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我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产业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要求。

数实融合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发动机”“加速器”

当前,数实融合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力量。

一是数实融合规模不断提升成为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更多企业迈上“云端”,大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数字产业化取得显著进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移动支付、视频直播、智慧物流等竞相发展,数实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是数字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为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基础。数字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成为我国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的加速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场景,为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传感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在数实融合产品应用规模和场景不断扩大,应用成本不断下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成熟,涌现出更多专业化数字技术企业,逐步实现了跨产业互联和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用户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循环,为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新蓝海”。

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仍存在问题与挑战

尽管数实融合加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产业基础能力不强、数字底层技术受制于人、“杀手级”数字应用突破缓慢等问题。

在产业基础能力方面,数字核心元器件仍然受制于人。精密传感器、工业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数字产品和服务主要依赖进口,高端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与美国等领先国家还存在代际差。

在数字底层技术方面,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仍然受制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此外,由于共性技术前期投入加大,回报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不完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数据资源利用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数据确权、数据交易、公共数据开放、数据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基础制度体系,推动数据资源红利充分释放。

在实数融合发展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面临地区间的实数融合差距拉大、一些产业“内卷式”竞争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实融合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性循环生态。

进一步推动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数实融合加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在深刻理解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基础上,从技术的“工具思维”向“生产力思维”转变,通过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政府和市场双向嵌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通过集中化和扁平化融合,不断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通过数实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塑造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以“非对称竞争优势”为目标,构建数字底层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分级分类”攻关体系;引导数字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通过开源开放、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等创新,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优化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

三是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提升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要加快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充分发挥数据“新”要素在数实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作用。

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工业互联网基建,打造良好发展平台;推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核心算法研究;以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为引领,构建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培育且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点击查看数造新实体案例库

相关报道:

《数造新实体——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案例研究(2024年)》报告发布

(责编:王震、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