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狮子滩梯级水电站枢纽
小河承载大国水电“第一梯”(国家工业遗产)

![]() |
重庆龙溪河上的狮子滩水电站。 |
![]() |
195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2版刊登报道《狮子滩水库开始蓄水》,展现狮子滩水电站的建设情况。图为报道截图。 |
![]() |
狮子滩水库泄洪。 |
![]() |
在建中的狮子滩大坝。 |
![]() |
重庆长寿湖一角。 |
从大坝高耸、拥山抱水的白鹤滩,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再到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一座座水电站梯级分布、连珠成串,挺立起大国雄伟壮阔的绿能“脊梁”。
位于重庆的龙溪河,虽是长江北岸的一条小支流,却是我国第一条梯级开发的河流,开发运行中的狮子滩水电站枢纽2020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长河放歌闻远声,记者来这里寻访大国工程的渊薮。
“超级工程”创立梯级开发之先
貌不惊人的龙溪河,为何成为我国最早实现全流域梯级开发的河流?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重庆用电需求猛涨。龙溪河虽然长仅约170千米,但水系具有天然落差,且距当时的重庆城区不远。“当时,龙溪河附近另一条小河上的桃花溪电站和龙溪河下硐电站先后建成。”据国家电投集团重庆狮子滩发电有限公司党建部主任刘赟介绍,他十来年里访谈、整理了30余万字的一手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工业重镇的重庆电力缺口较大,为服务保障川渝、辐射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已有前期工作基础的龙溪河流域进行全面开发便提上议事日程。
1953年,龙溪河梯级开发成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自东北上游向西南而下,直至龙溪河入长江口的30公里河段上,规划了狮子滩水电站、上硐水电站、回龙寨水电站和下硐水电站四级发电站,形同阶梯,以实现水力资源的最大利用。
1954年8月,作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狮子滩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场景十分壮观。“连绵六七十里的公路上都是劳动着的人群……风钻的突突声和狮子滩瀑布的吼声混合在一起。”“北京运来了挖土机,湖北运来了柴油机,东北除了运来卷扬机、混合机和各式各样的起重机外,还调来了筑堤队。”狮子滩水电站工程造价约9000万元,堪称那个年代的“超级工程”,得到举国关注,人民日报前后刊发数十篇报道,跟踪建设进展。
1957年3月,狮子滩水电站全部四台机组投产。建成的狮子滩大坝高52米,坝顶长1000多米,是我国自主创新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斜墙坝。总库容达10余亿立方米的狮子滩水库,至今仍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1959年5月,龙溪河狮子滩水电站、上硐水电站、回龙寨水电站和下硐水电站四级发电站竣工,极大缓解了当时重庆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使重庆等地工业用电的成本比之前降低25%左右,龙溪河也成为我国第一条完成梯级开发的河流。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专家总结经验时认为,龙溪河的梯级连续开发与分散开发相比,有诸多优越性:通盘规划,使上游水库控制洪水、调节径流,简化了下游的泄洪、防洪、施工导流工程,可节约投资;依靠一个施工基地,调剂人员和设备,减少了额外费用;多梯级水电站一气呵成,在征地移民、输变电工程等方面可避免重复建设和施工干扰;在最短时间内使梯级发挥综合利用效益,一库调节,多站受益,同步运行,共同调峰,工程投资很快得到了回报。
更难能可贵的是,龙溪河梯级开发建设汇集和培养了李鹗鼎、张津生、崔军等一大批著名水电专家和优秀工程师,技术人员更多达400余人,无怪乎这里被誉为“新中国水电事业首先开放的一朵鲜花”“新中国水电专家的摇篮”。
转型发展串联绿色蝶变之路
溯龙溪河而上,在遒劲参天的黄葛树群环绕间,简朴厚重、保存完好的狮子滩水电站静静矗立,这座仿苏式风格建筑一旁的几个大字恰似“注脚”——水电实体博物馆。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狮子滩水电站时至今日仍在安全正常运行。”刘赟嘴角一扬,带记者信步而入。主厂房里,4台绿色外观的水轮发电机组欢快运转;副厂房的现地控制室内,维检人员各司其职。电站增容扩机、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自动化改造……“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管理创新,龙溪河流域水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公司发挥长期积累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走出去’承接重庆其他区县和外省的电站运行业务。”刘赟走在主厂房里如数家珍,“如今,公司所有电站的集控运行都实现了‘进城’,每台机组的监控和操作都在重庆主城的生产运营中心远程实现。”
穿过保存着狮子滩水电站纪念碑文等遗迹的六角亭,记者一行登上了雄伟的狮子滩大坝。举目北望,只见湖天一色、远山如黛、水鸟翔集,好不壮观!
眼前的狮子滩水库,如今因地得名“长寿湖”。名字之变,折射了功能之变——从最早的水电工程产物,到后来狮子滩发电公司率先引导当地渔民搞起旅游接待,再到现在长寿区一体化高标准打造休闲度假区,2024年长寿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00余万元……由水电而起、因生态而兴,龙溪河、狮子滩、长寿湖,串连起一条绿色发展的蝶变之路。
丰富展陈记录传承寻根之旅
一场全国青少年铁人三项锦标赛刚在长寿湖完赛,一拨由数十名中学生组成的研学团队又走进狮子滩水电站。
“沙汀、艾芜等作家走进热火朝天的工地一线采风;《龙溪河上歌声飞扬》参加了首届全国音乐周,这是我们花了一年半才找到的原版唱片,大家听一听;这张国画《狮子滩瀑布》,在当时许多报刊上‘刷了屏’……”在培训中心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年轻的面孔们格外入神——狮子滩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引领一时审美潮流的文化符号。
图文实物、影音互动、沙盘科普……狮子滩水电文化展厅里,打造了梯级样板、专家摇篮、精神财富等8个板块内容,通过丰富多元的展陈形式,真正让工业遗产“活”起来。狮子滩发电公司培训中心,深度挖掘工业遗产中蕴含的水电文化,组织各类研学培训、社会实践700余场,4万余人次参与。
2024年,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狮子滩水电站入选。龙溪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跨越了八十余载历史尘烟,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管理创新,狮子滩水电站这座中国水电事业“活化石”至今仍在正常运转;更难能可贵的是,电站工作人员注重文化发掘,历时10余年访谈数十位专家巨匠,保留下30余万字口述历史记录和大量珍贵实物资料,让水电文脉赓续传承……
未知来,焉知往?令人动情的是,刘赟和同事们在展厅还专门设置了“寻根”展台,将狮子滩工程建设者们多年后重返故地的影像,以及当年出生在龙溪河畔的建设者后人、如今回访追寻昔日父辈足迹的故事娓娓道来。“在水电工业遗产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弯腰俯身的拾贝人。”刘赟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2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