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营收账单里的节日消费之变

在节假日热门旅游目的地湖南长沙,位于五一商圈的太平老街是消费“风向标”,客流、物流、现金流汇聚于此。一张张营收账单里,可以看出节日消费的“热”与“变”。
开设于太平老街的地道长沙民艺馆,将5月1日的营业时间延迟到深夜12点。此时,街面上仍然霓虹闪烁,地道长沙民艺馆馆长谢振盘点着一天的营收账单:营业额2.4万元,客流量3800人次……
“营业额比平常周末增长30%至40%,预计2日和3日会迎来销售高峰。”谢振对“五一”假期的经营情况满怀期待。
5月1日,长沙太平老街上人潮涌动。新华社记者白田田 摄
为了迎接各地游客,这家商户提前一周在仓库备好了上百种商品,不仅有麻薯、果脯等特色美食,还有湘绣、泥塑、剪纸等20多种非遗手工艺品,二楼又新设了传统手法推拿项目,让游客可以“吃喝游购娱”。
5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地道长沙民艺馆,看到门店内人头攒动。来自湖南邵阳的一位母亲在店里逛了一个多小时,买了小吃、手工艺品,还带着小孩体验非遗漆扇和糖画制作;来自广东深圳的一对情侣在包含十二生肖的“福”字剪纸前驻足良久,直呼“真是绝了”,随即买了两个剪纸方框,准备送给家人。
当天的营收账单显示,麻薯、黑芝麻薄脆等国潮点心卖得最好,有的产品在下午5点多就卖断了货。长沙铜官窑瓷器造型的冰箱贴、女书团扇、“长沙故事”主题明信片等非遗、文创产品也成了小爆款。
如果说美食拴住胃,文化则能留住心。行走在300多米长的太平老街,记者看到小吃店、奶茶店之外的许多“新面孔”,汉服旅拍店、漫画创作店、陶泥艺术店、文创市集、长沙记忆展览馆等店铺都带着浓浓的文化味儿。
地道长沙民艺馆店员郭甜在太平老街从业多年,她的感触很深:“以前游客来到太平老街,可能吃碗臭豆腐、喝杯奶茶就走了,现在有了更多可以逛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小朋友、年轻人和老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除了营业额,客单价(顾客购物的平均金额)也是营收账单里的重要信息点,它反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5月1日,地道长沙民艺馆的客单价约为40元,总体保持稳定。
在谢振看来,现在人们追求高性价比、高质价比,这意味着商品不能只是价格实惠,还需要有独特性和品质感,服务也得更加用心,游客才愿意进店消费。
5月1日,长沙太平老街上的一家文创市集吸引了大量游客。新华社记者白田田 摄
记者注意到,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太平老街,一些品质不高、跟风卖货的商铺,其营收账单也会比较惨淡,最后关门大吉,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有创意、有品牌、有沉浸式和互动式体验的新潮店铺。
在作为长沙商贸聚集地的太平老街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故事时常发生。从账单的变化可以看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是在市场上立足的不二法门。(记者 白田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热门排行

提供新闻线索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