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串起發展新夢想(絲路觀察)

![]() |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門前,當地手工藝人臨摹的中國青花瓷器深受游客歡迎。 |
![]() |
埃及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內,當地一家小學的老師正在給小朋友們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
![]() |
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內的珍貴藏品。 |
![]() |
埃及孔子學院內,當地青少年正在嘗試用毛筆書寫漢字。 |
![]() |
敘利亞大馬士革哈米迪亞市場的一家煙具店內,店主馬希爾在向顧客介紹採用中國原材料和工藝技術制成的阿拉伯水煙。 |
![]() |
掃描二維碼 |
中東
綿延數千年的絲綢之路,不僅在歷史上連接了亞、非、歐三大洲間的貨物貿易,也使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兼收包容,迸發出了耀眼的火花。今天,在共建“一帶一路”宏大背景下,人文交流讓中國和中東國家間交往合作更具活力。
中東地區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搖籃之一,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交映成輝,金字塔、亞歷山大港、空中花園、漢謨拉比法典……這些穿越時空的經典直到今天依然讓人心生向往。
這裡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先后在這塊土地上誕生,創造了燦爛的宗教文化,也對今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在這片土地上崛起又分裂,衰敗又繁華,開創了一個個帝國偉業,也留下了一段段動人傳說﹔
這裡也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地,2000多年來,東西方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亞歐非三大洲的商品在這裡聚散,貿易成就了這裡輝煌的歷史,也映射著這裡璀璨的文化。
今天,這一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大通道和大樞紐,大量人員往來正為中國和這一地區的交流搭建新的平台,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交相呼應,正在實現“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夢想。
悠久歷史源遠流長
交流步伐從未休止
公元前53年,已經控制地中海沿岸的羅馬統治者們決定繼續東征。羅馬執政官、敘利亞總督、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領精銳的羅馬軍團進攻安息帝國,在卡萊與安息軍隊遭遇。戰役中安息人亮出了一種鑲著金邊的軍旗,在陽光的照射下,斑斕的色彩讓羅馬人心旌搖曳、軍心大亂,並最終慘敗,羅馬帝國從此停止了東擴的勢頭。
卡萊戰役后不久,羅馬獨裁官愷撒穿著與安息人軍旗一樣材料制成的衣服出現在公共場合,引發了全羅馬人對這種材料的狂熱,這種狂熱在中東和歐洲延續了上千年,而這種材料就是來自中國的絲綢。
龐大的絲綢需求與遙遠的絲綢國度,成為東西方交流史上一道長期不能逾越的鴻溝,而扼守在東西方交流通道上的西亞諸國和阿拉伯半島,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絲路貿易的重要參與者和實際控制者。
今天在“天堂之城”大馬士革,在“七丘之城”伊斯坦布爾,在“天賜之城”巴格達,集市上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人目不暇接,隱約中仍能窺見千年前商賈雲集、貿易繁榮的景象。
但這裡對中國來說,是遙遠的地方。直到公元97年,東漢使者甘英才第一次來到波斯灣邊上,看著那個遙遠的叫“大秦”的國度望洋興嘆。他不知道大秦,也就是羅馬帝國的人們正對來自中國的絲綢和瓷器趨之若鹜,絲綢價格甚至一度成了帝國經濟的晴雨表。
7世紀初,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阿拉伯人戰勝了薩珊波斯和拜佔庭帝國,建立了規模空前的阿拉伯帝國。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國的軍隊與大唐帝國的軍隊在中亞的怛羅斯相遇,這是兩大帝國唯一一次正面交鋒。由於盟軍葛邏祿部的叛變,唐朝部隊損失慘重,一部分戰俘被阿拉伯人帶到了黑衣大食,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半島。
戰俘中有一人,名叫杜環。在10余年的時間裡,杜環跟隨大食的哈裡發使團先后在中亞、西亞和非洲10余個國家游歷和生活,並於762年跟隨商船從海路回到廣州。從他的游記《經行記》中,人們得知唐朝的工匠們將瓷器、畫工、紡織等技藝傳入了中東,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造紙術被帶到了這一地區。
正是因為造紙術的西傳,阿拉伯人翻譯並保存了大量古希臘、古印度和古波斯的學術和文學著作,保留了希臘、羅馬的文學和藝術傳統,在歐洲中世紀千年的黑暗中,阿拉伯文化如同一輪明月照亮了地中海沿岸的天空。
之后的幾百年裡,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進入到一個繁榮時期,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珍品,宋明兩朝的瓷器中還出現了專門為阿拉伯國家而設計的大盤、大罐,阿拉伯人的地毯在原來幾何形圖案上,也出現了中國風格的龍鳳紋。大量的阿拉伯商人也來到中國貿易、生活、定居,時至今日,在福建、廣東等地,依然能找到他們留下的足跡。
人文交流搭建橋梁
文化推動互親互近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皇宮,藏有自10世紀起至19世紀末的中國陶瓷10358件,還有世界藏量第一的40件元青花,其中不少是絕世孤品。如此規模龐大和珍貴的藏品,反映了元朝之后東西貿易的繁榮和興盛,也反映出土耳其在東西交流和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古絲路沿途地區有著深厚的貿易底蘊,也有文化交流的傳統,共建‘一帶一路’會為這一地區帶來更多的機遇,我們也期待能見到兩種文化碰撞所激發出的新火花。”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楊志波說。
在中東地區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中喬嘉志集團總裁唐振剛認為,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正越來越大,“最近十年,來自中國的企業、商品和文化產品越來越多,這裡的人也十分喜歡來自中國的產品”。在開羅、伊斯坦布爾和迪拜,對當地的年輕人來說,除了中國商品的吸引力,中國的文化更是魅力四射。
28歲的穆希是埃及《七日報》的一名記者,他和同事們都非常關注中國的新聞。“埃及民眾對中國懷有廣泛的好感,幾乎人人都會說‘你好’‘謝謝’,大部分埃及人知道中國功夫,知道成龍和李連杰。”穆希說:“我們也經常做關於中國的新聞報道。”記者在與穆希及其同事們交流時,當地的電視台開始播放北京APEC會議的新聞。“你看,我沒說假話吧。”穆希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都會心大笑。
“文化是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交流的‘助推器’,‘一帶一路’的建設除了要以經濟為紐帶,也要以文化來搭平台,讓不同國家之間的人民互相了解、互相親近。”迪拜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馬軍說。
在迪拜大學孔子學院讀書的海娜迪,近日隨其丈夫王鬆山回到河南開封老家舉辦婚禮,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媳婦。海娜迪和王鬆山是在一起打太極拳時認識的。今年9月,兩人在迪拜舉辦了簡朴的婚禮。“我從小就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古漢語特別感興趣,我在開羅學習了4年漢語,現在又來孔子學院學習。”海娜迪的漢語十分流利,她還有一個可愛的中國名字“小蝌蚪”。從開羅到迪拜,再到開封,這個28歲的埃及女孩正沿著新時期的絲綢之路幸福徜徉。
10年來,有近20余家孔子學院或孔子廣播在埃及、土耳其和阿聯酋等國落地,吸引了大批中國文化的愛好者,也培養了大量經濟文化交流的漢語人才。
千年絲路嶄新機遇
心意相通共謀發展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千年絲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沙漠駝隊,是馬蹄聲聲,是絲綢瓷器,是千帆競發,是用商品鋪就的一條貿易之路。但絲綢之路的意義遠不止於商品貿易。幾千年來,綿亙在絲路上的更是不同文化和民族間的碰撞、融合和繁榮。
歷史上,作為古文明的誕生地,中國和中東地區相映成輝,一條絲路綿延不絕﹔近代,在抵抗侵略和民族獨立的進程中,中國和中東各國人民守望相助﹔今天,中國和這一地區的交流正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多元生動。
今年7月,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爾高速鐵路通車,這是土耳其的第一條高鐵線路。通車幾個月來,受到沿線居民的熱烈歡迎,高峰時期常常一票難求。安伊高鐵是中國公司在境外參與建設的第一條高鐵,在把中國的設備、技術和設計帶到國外的同時,也讓當地人見到了中國人的嚴謹、勤勞和專業的作風。“中方和土方的工作人員在安伊高鐵的修建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沿線很多土耳其小城也因為中國人的到來變熱鬧了。”中國鐵建中土集團土耳其分公司總經理鄭建兵說。
“‘一帶一路’的建設需要一個過程,但這一地區的合作前景和條件都是非常優越的。以土耳其為例,土耳其對‘一帶一路’建設反響特別積極,正在抓緊調研應對策略,希望抓住這個發展的機遇。”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郁紅陽說。
600年前,鄭和的船隊第一次穿過霍爾木茲海峽,進入波斯灣,在阿聯酋和阿曼,至今仍有鄭和船隊留下的蹤跡和物品。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這個鄭和曾經登陸過的地方,續寫海上絲綢之路的傳奇。僅在迪拜,就有20多萬華僑華人生活與工作,為中阿間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幾百年前,中國人就來到這裡發展貿易,傳播和平理念,推動文化交流﹔今天,我們更應該主動承擔起傳播文化交流互鑒的使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實現和平友好、互利共贏的夢想。”中國駐迪拜總領事唐衛斌說。
乘坐夜晚的航班飛過波斯灣,黝黑靜謐的海面上,成百上千的輪船如同點點星光照亮了這灣窄窄的海峽。我們雖然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來自中國,有多少將駛向中國,但是有一點可以確信,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這點點星光會匯成一條新的絲綢之路,串起新時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偉大夢想。
(埃及《七日報》記者優素福·阿尤卜、土耳其《今日時代報》特約記者阿伊鬆、阿聯酋《國民報》特約記者拉赫曼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6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