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哪怕遠到中國(絲路故事)

敘利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由於處在“接東西而貫南北”的地理位置,加上當地民眾包容並蓄的秉性,這裡出現了如大馬士革、阿勒頗等因商業而繁華的都市,東部的台德木爾(亦稱帕爾米拉)更是被譽為“絲路明珠”。憑借著絲綢之路,中敘雖遠隔千山萬水,卻近若比鄰。
敘利亞危機已3年有余。對於大馬士革居民哈桑而言,如今最大的心願便是能回“家”看看。這個“家”,便是中國。用他的話講,“那是我生活了5年的地方,那裡不僅有如親人般的好友與伙伴,更承載著我對生活的新期待”。
阿拉伯人有句諺語:求知哪怕遠到中國。在他們看來,中國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1990年,年僅19歲的哈桑獲得了公費留學名額,來到中國,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從此便與中國結緣。中國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北京的高樓大廈和熱情好客的人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那一段生活,也在我的人生中彌足珍貴。”他回憶道。
5年后,哈桑完成學業回到敘利亞,並在政府部門就職,負責接洽同中國媒體的聯絡事宜。自2010年起,他轉到敘利亞通訊社中文部工作,主要任務是將阿拉伯語稿件翻譯成中文。雖然幾經易職,但他說,“我的工作一直都和中國有關,我和‘她’始終有緣”。10年前,他還常常到中國,做一些短期的兼職,諸如商貿翻譯等,這樣他既能補貼家用,也能拜訪舊日好友,以慰藉“思鄉之情”。
然而,2011年一場危機讓敘利亞陷入內戰,民生凋敝,經濟困頓。原先在通訊社中文部工作的中國籍同事們都離開了,目前該部隻剩下包括哈桑在內的3個當地人,工作壓力陡增。更糟糕的是,長期的戰亂令兩國間經貿活動受阻,哈桑通過中文尋找兼職的機會也少了很多。3年間,敘利亞物價翻了一番,而工資水平卻變化不大。僅靠一份工作,哈桑難以養活他的5口之家。
“無論國際和地區形勢如何變化,敘中人民的友好情誼不會變。希望危機早日結束,我就可以繼續經常回‘家’看看。這樣既可以與老朋友們相聚,也可以找機會做一些兼職。”哈桑的期盼道出了大多數敘利亞民眾發展對華合作的心願。中敘合作有著長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基礎,中國在涉敘問題上一貫秉持公正立場,敘利亞民眾普遍期待危機早日結束,同中國續寫“友好絲路”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6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