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絲路回聲

2014年12月16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和土耳其分處亞洲東西兩端,自古以來交往密切。兩大文明間的聯系源遠流長,雙方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借鑒在史籍中歷歷可查,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1993年兩國在安卡拉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土耳其共和國文化協定》,為兩國文化關系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兩國共簽署並執行了9個年度交流執行計劃。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后代工程和久久之功,是保証兩國合作發展和世代友好的基礎。“一帶一路”的建設,將為推動兩國文化關系乃至全面關系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郁紅陽

  古絲綢之路的主要功能是商品貿易,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所包含的內容則要豐富得多,人文交流和人員往來就是其中重要一環。埃及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而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共同推進建設“一帶一路”的過程中,雙方可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夯實全方位合作的基礎。

  ——埃及《七日報》國際新聞編輯賈法爾

  自公元3世紀,中國商船就曾多次抵達吉達港。公元7世紀,唐朝與阿拉伯半島交往頻繁,許多阿拉伯人來中國訪問、經商,伊斯蘭教也隨之傳入中國。中國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沿途兩次訪問過吉達港,還到了麥加。中沙人民的長期友好交往,不僅促進了雙方人民的相互了解,也為今天兩國間的友好合作打下了歷史人文基礎,為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將進一步擴大雙方合作的領域和空間,鞏固彼此間的深厚友誼。

  ——中國駐沙特吉達總領事安瓦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了不起的創新之舉。千百年來,不同的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相互激蕩,形成了和平、開放、包容、互利的絲路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精神也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在當今這個“地球村”的年代,重新挖掘和打造這筆財富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也必將使參與者們從中獲益。

  ——阿聯酋迪拜經濟發展局對外事務聯絡部主管哈桑·達尼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沙特兩國友好關系的長足發展,中國朝覲人員越來越受到沙特各部門的關照和幫助。朝覲計劃申報、機場邊防、海關,以及行李搬運、餐飲服務都會一路綠燈,連機場停車場進出口的廣告牌上也出現了“謝謝”“再見”等漢語字句。中國朝覲人員的足跡,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延伸和拓展,將深深地印在吉達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裡。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楊志波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6日 13 版)
(責編:楊曦、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