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我的第二個家”(絲路故事)

本報記者 付妍 孫天仁
2015年04月02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肯尼亞小伙子本森與記者侃侃而談,一口流利的漢語,清晰准確的表達,大家都感到心貼得很近。

  為什麼選擇學習中文?本森說,在肯尼亞,很多人掌握英語、法語等多個西方語種,對他來說,能掌握一門漢語這樣的東方語言,就會比別人多一些機會、多一點優勢。

  2009年,本森考入內羅畢大學漢學系。當時,家人不同意,女朋友也不理解。“開始覺得漢語真的很難學,和自己的母語完全不一樣”。中文的四個聲調難以把握,寫漢字一筆一畫讓人頭痛,千奇百怪的方言更給他帶來很大困擾……但是,有夢想就要堅持,能堅持就有收獲。

  從大二開始,本森為一些在非中資企業做兼職翻譯,每天能賺到100元人民幣,當地的工作機會很少,這樣的收入著實不低。畢業后,他又為一些旅行社做中國游客的導游翻譯工作,一天能賺到600元人民幣。跟同期畢業的朋友相比,他的收入要高出一大截,而且一個月隻需工作十幾天。很多人對他說:本森,你做了一個最好的選擇!

  2013年,本森決定繼續學業。他拿到了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的獎學金,前往天津師范大學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本森知道,中國很大,機會更多!

  肯尼亞曾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當地人比較熟悉歐洲文化。本森來到中國后,深深地喜歡上了中國的風土人情,“中國人禮貌謙讓、熱心助人,在中國沒有種族主義。到了中國就像回到了家裡一樣,沒人欺負你”。

  本森說,中國從來不是一個侵略的民族,不濫用武力。隻有中國把非洲國家當兄弟,幫助非洲修路搭橋,為普通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我時常對爸爸媽媽說,這條路是中國修的,那座橋是中國建的……現在肯尼亞人都對中國修建的基礎設施嘖嘖稱贊。”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本森正在內羅畢大學實習,擔任漢語教師。“孔子學院就是我的第二個家,這裡的漢語老師像我的親人一樣。”本森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規劃,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中非經貿合作緊密,文化交流頻繁,這對我意味著機會無限……”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2日 13 版)
(責編:楊曦、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