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非洲那片海(絲路絮語)

11天非洲之行,留下了對海的記憶。
此前從未到過非洲,對它的印象,是炙熱的陽光,是豐富的礦藏,是廣袤的沙漠,是奔跑的雄獅,是孩子們澄澈的目光……就是很難把這片遙遠的大陸與大海聯系起來。以至,當我站在東非海岸、面朝印度洋的時候,竟有種時空交錯之感。
採訪歸來,對非洲的印象已經立體、豐滿了很多,不過,耳畔還經常會回響起印度洋的濤聲,那片浩瀚的蔚藍也總是浮現在眼前。
難忘那片海,因為它流淌著中非共同的記憶。在肯尼亞海濱城市馬林迪,有一座長長的水泥棧橋伸向大海,這座橋,當地人稱為“鄭和橋”,600多年前,鄭和的船隊曾在這裡登陸,馬林迪博物館的文獻清晰地記錄了那段歷史。而在拉姆群島,有很多村民被認為是鄭和船隊水手的后裔。時至今日,這一帶的海域,還能夠打撈出中國的瓷器,因而被稱為“瓷器海岸”。這片海,把兩個大陸連在了一起,雖然,歲月帶走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但是,中非交往的歷史卻愈發醇厚。
難忘那片海,因為它見証著中非共同的情誼。在坦贊鐵路的起點達累斯薩拉姆火車站,在坦中合資友誼紡織有限公司,一幢幢明顯帶有中式風格的老建筑,無言訴說著中非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真情。近半個世紀前,數以萬計的中國工人和專家漂洋過海來到這裡,修路、建橋、蓋廠,其中一些人長眠於此。半個世紀以來,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不斷賡續,其內涵也已大大拓展。如今中非之間的年貿易額達2000億美元左右,人員往來超過150萬人次。在達累斯薩拉姆,中鐵建工在當地的負責人驅車帶著我們參觀,指著鱗次櫛比的高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建的,那也是我們建的!”語氣中有自豪,更有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難忘那片海,因為它承載了中非共同的夢想。南非的朋友告訴我們,南非制定了一個《2030年國家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徹底消除貧困人口。這樣的夢想,和我們“兩個100年”奮斗目標何等相似!細細想來,相似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都是發展中大國,都是金磚國家……實現中非共同的夢想,希望就在連結我們的這片海洋,而“一帶一路”的宏偉構想,不正是為中非之夢插上騰飛的翅膀嗎?
站在好望角的海邊,遙想6個世紀前,葡萄牙人達·伽馬的船隊繞過這裡,開辟了歐洲通往亞洲的“東方航道”。如今,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心手相牽的中國與非洲,一定能夠抵達新的“好望角”!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2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