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進廠打工、養殖家畜……不少貧困戶有增收項目

我們都找到了脫貧門路(新春走基層)

2017年01月25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朱亮亮(右一)一家。
  本報記者 劉 峰攝

  呂有金(左一)一家。
  本報記者 王錦濤攝

  周永軍與母親。
  資料圖片

  張秀芝(前排右一)一家在新房子前合影。
  本報記者 楊文明攝

  寧夏朱亮亮家

  主婦進廠上班 過年花它五千

  本報記者  劉  峰

  “以前,光靠老公在外打工,每月賺3000塊錢養活好幾口人,實在困難。”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新民社區的搬遷移民、貧困戶朱亮亮說,“去年初,附近工業園區的廠子陸續招工。經過培訓,鎮上推薦我到恆達紡織廠做紡織工,每年能掙兩三萬。”

  朱亮亮和丈夫馬景龍提著大包小包的年貨迎面走來。今年置辦年貨,有了工作的主婦朱亮亮明顯有了底氣。“往年過年,採辦年貨的時候都不敢買大件,去年總共沒花到1000元。”馬景龍回憶道。

  這回過年,夫妻倆是這麼計劃的:爹媽帶孩子不容易,各包1個500元紅包﹔老母親有高血壓,還得花些錢帶她去醫院好好檢查檢查﹔花1500元,給倆孩子、倆大人各買身新衣服﹔再花2000多元買台電腦,方便孩子學習。

  走進朱亮亮家,客廳裡陳設著一組沙發、一個茶幾、一張孩子學習的書桌。60平方米的小家,收拾得干淨整潔。馬景龍指著牆上挂著的新彩電,自豪地說:“去年年底,媳婦兒評上了廠裡的勞動模范,這個是獎品。”

  大武口區星海鎮轄8個行政村、3個社區,常住3.6萬人,大多是從寧夏南部山區隆德縣搬遷而來的移民。近年來,大武口區積極引進新項目,僅星海鎮就引進了恆達紡織、平安駕校、怡海汽車城等項目。“我們在經濟轉型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為去產能企業職工和勞務移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大武口區區長蘇煥喜表示。

  

  青海呂有金家

  搬進陽光新房 告別漏煙火炕

  本報記者  王錦濤

  窗明幾淨,炕鍋裡散發出誘人的肉香味兒。老伴和兒媳婦在准備午飯,陽光洒在兩個孫女稚嫩的臉龐上。54歲的呂有金滿眼幸福,滿心溫暖。

  去年10月,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實施了整村易地搬遷,使村民們從昏暗的“土窩子”搬進了敞亮的“陽光房”。

  呂有金說,老屋在山上,夯土為牆,和泥做頂,窗戶小,光線暗。吃水要走幾裡山路挑,去鎮上沒車,步行得兩個鐘頭才能到。

  呂有金結婚后,老父親隻剩下“蓋新房”這一門心思。在老父親去世前,爺倆終於蓋起了新房,但只是在老宅的基礎上蓋了5間和原來相差無幾的土坯房。

  第一次來家裡,未過門的兒媳婦就嚇到了。“來之前聽過,但沒想到這麼差。”火炕漏煙,味道很大,牆都熏黑了。家裡沒有沙發,隻有幾個坐上去嘎吱響的木凳子。兒媳婦以為自己就要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兒育女。但沒過多久,傳來了搬遷的消息。

  呂有金是貧困戶,隻需要掏4000塊錢,剩下的全由政府出。80平方米的磚瓦陽光房就這樣建了起來,而且還有庭院。房子落成后,呂有金拿出畢生積蓄,做了簡單裝修。客廳布置了一圈沙發,電視櫃上是一台55英寸的液晶電視。

  灶具一應俱全,年豬切好洗淨,自來水不斷流,大班車天天有。炕鍋羊肉端上了桌,呂有金喝下了一杯青稞酒,高興地說:“現在,家人健康,新房亮堂,政府也對咱好,咱還有啥說的?開年,咱也得擼起袖子好好干,努力致富奔小康!”

  

  山東周永軍家

  頑強走出變故 投身養豬致富

  本報記者  潘俊強

  “過年了,一會兒我就去買雞買魚買肉,給你包餃子。”周永軍的母親說。在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肖家村的農家小院裡,母子倆盤算著過春節的准備。

  臨近年關,周永軍和母親忙著伺候豬舍中待產的母豬。高位截癱的周永軍,時常坐在舊木椅上下達工作指令,母親則聽他指揮,照顧牲畜。經歷了種種磨難的母子倆,在當地的一番幫扶之后,終於過上了這種平和的日子。

  “當年家裡也還行。可幾經變故,卻返貧了。”周永軍回憶說,父親在2009年因為心肌炎去世,家中積蓄也因為給父親治病而花光了。

  “2012年,我從外地回家陪伴母親,想在家發展養豬事業。”周永軍說道。然而,事業剛起步,他卻遭遇車禍,高位截癱,家中欠下了30多萬元的債。“也多虧了政府補貼、鄉鄰救濟,才能過日子、有飯吃。”

  落下殘疾的周永軍,還是想著通過養豬擺脫貧困。不久,利津縣扶貧辦把周永軍家列為了扶貧對象。縣裡幫助周永軍申請了3萬元的“富民農戶”貸款,還協調殘聯,向他發放了6000元的扶貧創業幫扶資金。“樂村淘”電子商務公司,則幫周永軍辦起了電商。

  有了扶持,周永軍的干勁更足了。2016年,周永軍實現收入3萬多元。目前,周永軍一共養殖了6頭母豬,年繁育出欄的仔豬達到50多頭。“先把年過好。明年,我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收入過5萬元。”周永軍說。

  

  雲南張秀芝家

  一年三喜臨門 家裡添了倆人

  本報記者  楊文明

  女兒結婚、自己再婚、全家喬遷新居。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新街鎮張秀芝一家,去年“三喜臨門”。

  “三喜”就該擺3場酒席。可一家人商量過后,決定“三喜合一”,隻辦一場酒席。“份子錢和成本一抵消,剩不下啥。”女婿鄧子龍說,辦3場酒席,少說得忙活倆月。倆月沒法打工,還要少收入1萬多元。

  2011年,張秀芝前夫病逝。大女兒腦癱,生活無法自理,張秀芝隻能跟小女兒張開英養家。張開英早早就到縣城打工,張秀芝種著兩畝田,養著豬和雞,可母女倆一年收入也隻有七八千,仍然擠在20多平方米的破土坯房裡,當著新街鎮碧麼村的貧困戶。

  2016年初,大姚縣多渠道籌措精准扶貧資金,給予貧困戶每戶6萬元補助和6萬元貼息貸款,引導有能力、有意願的貧困戶實施易地搬遷。

  張秀芝卻有些猶豫:12萬隻能蓋一層,大女兒要照顧一輩子,小女兒結婚要是也住回來,肯定不夠住。“多虧了咱們新街鎮連書記,他拿自己工資收入去擔保,銀行才同意給貸款。”

  去年11月,張秀芝一家喬遷新居,此后就沒怎麼進過隻有10多米遠的老房子。“苦怕了,多一眼都不想看。”

  添了現任丈夫、女婿這倆勞動力,張秀芝一家的日子寬裕了不少。“最近攢了點錢,就先還了點貸款。”張秀芝說,她希望接下來的一年還能“三喜臨門”:女兒添個娃娃,院壩打上硬化,貸款再多還些。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25日 16 版)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