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年遭遇職場危機很尷尬 “4050”職場出路在哪裡?

2017年04月21日08:18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年遭遇職場危機很尷尬 “4050”職場出路在哪裡?

  制圖 賀少成

  編者按

  似乎一夜之間,大大小小的公司裡已經滿是年輕人的身影:特立獨行的80后,更加前衛開放的90后。而四五十歲的60后、70后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在職場被擠壓,身體也逐漸在走下坡路。

  與“四十不惑”的古訓恰恰相反,他們開始質疑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最想做的?工作抑或生活,還可以有什麼機會或變化嗎?其間的壓力與內心的掙扎隻有個中之人能深刻體會。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高發在39∼50歲,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如何長期規劃職業生涯、保持職業技能優勢避免出現“被辭職”?如何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樂觀態度,充分認識自我,接受現實中的自我,重新上路?政府企業社會如何關注這一群體、依法保障他們的權益?敬請關注本版推出的系列報道“聚焦職場中年”,一起關注探討中年人職場迷茫、困惑與出路。

  一位知名通信設備公司的員工,因接近35歲的年齡被辭退,在網絡上撰文稱還不起房貸,一時間成為熱點。

  一名畢業於國內知名大學的女碩士,在外企工作10年后,如今37歲的她連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都找不到。

  ……

  曾經,女性40歲、男性50歲的“4050”人員被看作是就業再就業的困難群體。但隨著社會節奏越來越快,這條年齡線似乎被進一步壓縮。“4050”人員注定是被拋在身后的一群人嗎?“4050”,是否意味著“職業冬天”已經來臨?

  微調查:

  “4050”人員職場出路在哪裡?

  工人日報在今日頭條上做的一項“‘4050’是否意味著‘職場冬天’”的調查,有將近1500人參與。

  在“哪些行業‘4050’人員難就業”的調查中,網友投票從多至少的選項依次是:服務行業、IT業、網絡主播等新興行業、傳媒行業、影視行業。

  “4050”人員職場出路在哪裡?網友投票最多的選項是“工作不出岔子,安穩度日”﹔其次是“學習新技能,重新創業”﹔再次是“向管理人員晉升”﹔最后是“苦練內功,成為行業領軍人才”。

  “4050”人員的特點是什麼?得票最多的選項是“經驗豐富,關鍵時刻能頂上”﹔其次是“上有老下有小,難以全身心工作”﹔緊隨其后的依次是“人不同,特點不同”和“思想固化,缺少沖勁”。

  企業裁掉“高齡”員工到底對不對?62%的網友表示“他們作出了貢獻,不應‘背鍋’”﹔29%的網友表示“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僅有10%的網友表示“企業要發展,裁員無可厚非”。

  網友“仙人掌”直言不諱地表示:“現在有些企業越來越差勁,曾經為企業奉獻了青春,把生命最美好的年華和經歷都給了企業,企業卻讓老職工下崗!這樣的企業沒有良心,沒有未來!”

  “4050”人員再就業的難點在哪?得票最多的選項是“太多企業在年齡上設限”﹔隨后是“年齡太大,學習新東西困難”﹔其次是“技能單一”﹔最后是“自我定位不夠准確”。

  網友“天元地方”提到,現在“35歲就業就是一道坎”。網友“志在四方”也提到,“現在大學生畢業就失業的都不少,誰還會要‘4050’員工?”

  如何保障“4050”人員的權益?網友投票最多的選項是“政府加強監管”﹔其次是“工會要站出來撐腰”﹔接下來的選項是“企業不可一味追求‘年輕化’”和“‘高齡員工’要勇於維權”。

  被辭退:

  中年遭遇職場危機很尷尬

  今年36歲的陳琳,年初在無奈之下選擇了辭職。有美國某知名大學碩士文憑的她曾在上海一家國際咨詢公司工作了近6年。

  “自己過了35歲,精力和拼勁兒確實不如以前了。但公司每年都在進新人,也會從其他公司挖人,內部競爭壓力很大。”陳琳回憶道,“公司不會刻意辭退,但會以各方面績效考評不行,從削減待遇、踢出核心項目等方面軟性逼你走。”這種工作氛圍讓陳琳感到既憤懣又焦慮,思索再三,她被迫提交了離職書。目前,陳琳還是待業狀態,“雖然我上家的工作經歷還算過硬,但這個年紀能不能再找到合適的工作,也還得看機會和人脈。”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做程序員的張羽,雖然才剛過30歲,但已經在擔憂自己40歲之后的職業生涯了。“年紀大了,寫不動碼,也熬不動夜了。做程序員如果能做到40歲就算是很高齡了,要麼削尖了腦袋去沖管理層,要麼就得轉行。”張羽說道。

  如今,在一些知識、技術密集型的企業,中年員工遭遇職場“天花板”甚至“被離職”的現象越來越突出。為什麼這些經驗豐富、技術成熟的中年員工會遭遇“職場危機”?

  “高學歷不等於掌握了核心資源和核心技術,而這兩點恰恰是用人單位看重的。”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劉文軍表示,“產業升級換代總是不斷加快的。中年階段的員工知識結構基本定型,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效率較低,轉型較慢,因此也容易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大齡員工的職場危機不只是在原來的單位“混”不下去,更尷尬的是很難找到“下家”。

  曾在福建外貿行業工作十幾年的廖先生,在近50歲時因為公司業務收縮被炒。他的女兒還在上大學,家裡不能失去他這個經濟來源。廖先生說,為了再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他四處托人幫忙,卻都是碰一鼻子灰,“很多單位不願意招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擔心我們這些‘老油條’不聽他們的話。”

  “社會觀念普遍認為人到中年前途有限。企業不願意招,我們這邊也隻能安排一些公益性崗位,比如社區保安、街道清掃等等,但工資比正常就業低近一半,大約每個月1200元。”在遼寧省某政府機關負責相關工作的歐德友告訴記者。

  再出發:

  有一技之長亦要放低身段

  秦師傅原來在西北一家老牌的國有紡織企業工作。紡織行業本來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但這些年來,因為企業的合並重組,技術的革新換代,一大批“4050”人員被迫丟失了曾經的“鐵飯碗”。秦師傅就是其中之一。“男的隻能去當保安,女的就隻能去做家政,選擇余地很小。”秦師傅說。但令他感到慶幸的是,因為自己有鉗工証,技術經驗又豐富,還有一些中小型私企請他去做老本行。

  不少受訪的中年再就業人士表示,想要找到好工作,還得自身實力過硬,沒有一技之長不行。

  蔡玉潔在不到40歲時因為企業破產而丟了飯碗,她原來在一線生產車間學會的技術在就業市場裡完全派不上用場。於是,她下定決心要重新出發,通過自學和參加當地組織的免費培訓班,取得了會計和計算機方面相關資格証。憑借掌握的這些新本領,她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

  “我覺得再就業不可怕,關鍵是要放低自己的身段。要學習新知識,改變舊觀念。”蔡玉潔說,自己的老同事現在有的在做家政,有的自己開公司,還有的在民營企業干老本行,“隻要願意走出去,大家干得都很好,收入甚至比過去還要高”。

  在企業從事員工選拔聘用工作的肖成萍表示,缺乏學習的動力,技能得不到改善,又不願放下身段做具體的工作,這些是他們選用中年員工時擔心的問題。“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企業也在不斷求新求變。如果平時沒有憂患意識,放鬆了學習,不管年齡是大還是小,被淘汰都是必然”。

  人生賽場:

  如何“踢”好“下半場”?

  中年往往被看作是人生中承受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養兒女,很多還肩負著還房貸、車貸等經濟壓力。這些人一旦遭遇職場“滑鐵盧”,就意味著一個家庭失去了重要的經濟支柱。

  那麼,企業裁掉“高齡”員工對不對?江蘇法德永衡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劉秋蘇律師表示,裁員需具備的條件包括企業破產、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等,“隻有滿足這些條件,企業才能裁員”。

  劉律師表示,“高齡”員工能否被裁,也受限於員工自身狀況和勞動合同的情況:“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員工,公司不能與之解除勞動合同。公司裁減人員時,也應當優先留用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

  “職場危機”其實也是一個迷茫期,要想渡過迷茫期,必須要明確目標、重新規劃。正處在這個階段的職場人士要如何應對呢?

  在湖北經營一家中小型產品銷售企業的梅經理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如果要錄用中年員工無非是兩種情況:“一是照顧熟人關系,二是在本領域有一定的人脈資源,可以拓展市場。”上海一家廣告公關公司的高經理亦表示,他們公司的員工普遍年輕,也需要招用一些有豐富社會資源的中年員工。

  “職場總是存在著有形或無形的人際圈子,再就業意味著進入新的人際圈子,從頭開始自然困難。”劉文軍認為,中年人士在謀求職場“新出路”時也應該因人因時因地分析自身情況,揚長避短,“比如說,有商業資源和機遇的可以選擇自己創業﹔有一技之長的可以選擇再就業。”

  劉文軍還表示:“要避免人到中年再就業的問題,根本的辦法是未雨綢繆,及早進行長期的職業發展規劃,並且經常進行反饋和修正,順應產業演進的基本趨勢,不斷學習充電,以求永不落伍。”

(責編:孫博洋、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