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劉士余的“最強監管”:對哪些市場亂象下狠手?

李永華
2017年04月25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小字號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李永華 | 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16期)

  “証監會的首要任務是監管,如果說還有第二任務,也是監管,第三任務還是監管。”

  這是2017年全國兩會前夕,劉士余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為証監會明確的三項任務。一年之前,2016年3月5日,劉士余履新証監會主席后首度發聲,表示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監管,而他的監管思路很明確:依法監管 ,從嚴監管,全面監管,隻有監管才能保証改革的措施順利實施。

  與此同時,作為証券市場監管的新任掌門人,他犀利的風格迅速為市場所熟知。他從不憚於以單刀直入、感情強烈的話風,向市場明確傳達直白的信息。諸如“野蠻人、妖精、害人精、強盜”,“吃相難看”、“秋后算賬”等說法,一時間成為証券市場上“現象級詞匯”。

  一年多的時間裡,監管成為証監會的關鍵詞,監管全面趨嚴已成資本市場各方共同的感受。

  証監會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做出221項行政處罰決定,對38人實施市場禁入,罰沒款總計42.8億元,較上年增長288%,行政處罰決定數量和罰沒金額創歷史新高,市場禁入人數達到歷史峰值。在此基礎上,2017年第一季度的行政處罰罰沒款金額已超過2016年全年,還開出了“史上最大罰單”。

  中國資本市場已迎來“最強監管”,而數額巨大的罰單只是“最強監管”的表象,其背后是對資本市場各種亂象的“刮骨療傷”,以及扎緊制度籬笆,提升監管執法能力的努力。

  從嚴監管

  劉士余對哪些市場亂象下狠手?

  2016年以來,証監會公告証券市場違法違規案件的處罰決定已成常態。通過這一方式,監管重點與政策走向逐漸清晰,也讓市場更深入詳細地了解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在2月26日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劉士余曾表示,“我到証監會工作后,花了較長時間來了解資本市場的各種亂象,也感到很震驚。”2016年以來,針對資本市場的種種亂象,証監會在強制退市、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多個領域全面發力。

  “2017年,從嚴監管的趨勢非常明顯,而且監管的范圍也不斷擴大,每個階段監管的重點都明顯不同,呈現出非常鮮明的階段性特征。”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証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強制退市、打擊內幕交易以及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監管都將是今年的監管重點所在。

  亂象一:操縱市場

  開出“史上最大罰單”,頂格處罰“資本流氓”

  4月14日,証監會公布5宗案件的處罰決定,其中包括1宗操縱市場案,王耀沃因操縱市場被沒收違法所得約1249萬元,並被處以約2498萬元罰款。

  就在同一天,針對炒作次新股和快進快出手法等惡性操縱市場行為,証監會部署了2017年專項執法行動第二批案件。証監會透露的信息顯示,列入第二批專項行動的案件共有16起,目前“相關調查工作已經全面展開,部分重點案件已經取得重要突破”。

  申萬宏源証券首席分析師桂浩明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2017年將延續去年從嚴監管的政策走向,而操縱市場是重點打擊領域之一。

  從中鑫富盈、吳峻樂操縱特力A(000025.SZ)、得利斯(002330.SZ)等股票價格,到黃信銘等人操縱首旅酒店(600258.SH)等股票,証監會2016年查處的操縱市場案件可謂戰果豐碩,2017年更開出了“史上最大罰單”。

  3月30日,証監會對多倫股份董事長鮮言開出了34.7億元的“史上最大罰單”,此外,鮮言還被終身禁入証券市場。處罰決定書詳細披露了鮮言操控匹凸匹(600696.SH,原“多倫股份”,現“*ST匹凸”)的種種手法。

  2012年,趁著多倫股份股權結構分散之機,鮮言以較小成本入主多倫股份,隨后開始“坐庄之旅”,高潮則是多倫股份更名匹凸匹。2015年,互聯網金融成為“風口上的豬”,多倫股份更名為“匹凸匹”,轉型為互聯網金融公司。“匹凸匹”是“P2P”的諧音,多倫股份稱其擁有的www.P2P.com域名估值達10億元。在遭受調查后,多倫股份承認此番轉型一無正式業務、二無人員配備、三無可行性論証,甚至連經營范圍變更都尚未獲得工商部門審批,隻處於設想之中。匹凸匹這次“三無”轉型卻贏得二級市場的狂熱追捧,股價大漲,也讓鮮言狠賺了一把。

  証監會公布的處罰決定書顯示,在此過程中,鮮言主要通過五大手段操控股價:第一,集中資金優勢、持股優勢連續買賣﹔第二,利用信息優勢控制信息披露節奏及內容操縱股價﹔第三,在自己控制的賬戶間進行交易,俗稱“對敲”,自買自賣﹔第四,虛假申報,造成假象﹔第五,不按規定報告、公告其持股信息。

  具體而言,如虛假申報這一項,2015年5月11日、5月12日,鮮言控制的賬戶組在漲停價買盤遠大於賣盤的情況下,大量以漲停價申買多倫股份,並頻繁撤單然后再申報,明顯不以成交為目的,以虛假申報方式制造漲停價買單眾多的假象,影響投資者判斷,而兩天實際買入量均為零。

  從証監會公布的多份涉及操縱市場的處罰決定來看,這5種手段也是各路庄家在市場上“興風作浪”“吸血扒皮”的主要套路,如3月10日証監會公布“牛散”唐漢博等人操縱6家上市公司的違法案件,除了沒有直接控制上市公司,唐漢博也採用了上述做法操控股價,讓其他投資者為其高價買單。4月14日公布的處罰決定則顯示,王耀沃操縱5隻股票主要依靠集中資金優勢推高股價再反向賣出的方式牟利。

  對這些案件,証監會大部分予以頂格處罰,中鑫富盈、吳峻樂被罰沒金額超過10億元﹔黃信銘被罰超過5億元﹔任良成操縱龍洲股份(002682.SZ)等股票案、瞿明淑操縱恆源煤電(600971.SH)等股票案、唐隆操縱渤海活塞(600960.SH)等股票案被罰沒金額均超過1億元。

  亂象二:高送轉+股東減持

  高送轉配合減持或成2017年監管重點

  2016年以來,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套現現象頗為頻繁。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A股共有1157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在二級市場上有過減持行為,總市值共計3507.98億元,遠遠超過同期IPO 1600億元的融資額度。有上市公司甚至出現實際控制人清倉式減持,如2016年8月,掌趣科技(300315.SZ)實際控制人姚文彬辭去董事長職務,而其已在一年內通過多次減持套現逾10億元,這是掌趣科技IPO募資淨額的兩倍,也接近掌趣科技近5年來淨利潤的總和。

  其中,一些公司的大股東與董監高甚至內外勾結,為配合減持而放出利好消息,不乏利用高送轉配合減持的情況。

  2016年以來,計劃實施減持的上市公司中,多家上市公司送股比例在“10轉10”以上。以易事特(300376.SZ)為例,其2016年11月29日發布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30股的高送轉預案,同時,部分股東准備大幅減持。

  3月7日,証監會副主席姜洋表態:“正在研究進一步規范大股東減持,証監會將配合人大法工委做好証券法的修訂工作。”3月24日,証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配合高送轉操縱股價的公司將嚴查嚴辦。

  嚴控之下,威力初現。

  3月29日,元力股份(300174.SZ)公布擬10轉18送2派2元,同時公布控股股東准備清倉式減持。按元力股份3月29日收盤價59.21元/股計算,如果控股股東王延安此次全部減持4466萬股,可套現26.44億元。此前,王延安已經套現6.29億元。深交所隨即連發7份問詢函,直接質問元力股份拉抬股價以配合實際控制人減持情形。3月30日,王延安承諾半年內不減持。

  4月8日,劉士余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嚴厲表態稱,有的上市公司上市后大幅減持,空倉走人,有的上市公司用高送轉來助長股價投機,“吃相很難看”,要“秋天算賬”。

  在劉士余講話后的第一個交易日——4月10日,高送轉概念股大面積跌停。凱龍股份(002783.SZ)、合力泰(002217.SZ)、合眾思壯(002383.SZ)、北信源(300352.SZ)等多家公司紛紛公告縮減高送轉比例,贏時勝(300377.SZ)干脆解除了高送轉“搭售”的大股東和高管減持。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証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分析稱,“高送轉配合減持,這將是2017年的監管重點。”

  2017年第16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亂象三:退市難

  “不死鳥”之死:從博元投資到欣泰電氣,強制退市會否成為常態?

  上市公司流動性是資本市場的靈魂,有上市就當有退市。然而,強制退市始終是A股難啃的硬骨頭,站在退市懸崖邊上的ST股往往被當做“不死鳥”,成為爆炒題材。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証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曾在博鰲論壇上直言,“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在退市制度上做得非常差”,市場上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的企業,就應該退市。

  《中國經濟周刊》此前報道,從証監會2014年10月頒布《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以來,僅有3家上市公司退市,而2015年至今年3月已有超過500家公司進行了IPO。因此,*ST博元與欣泰電氣2016年相繼退市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2014年6月17日,*ST博元被行政立案調查,后移送公安機關﹔2015年5月25日,*ST博元暫停上市﹔2016年3月21日,上交所對*ST博元股票做出終止上市決定。*ST博元成為A股市場上首家因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而被退市的公司。

  相對於*ST博元近兩年的退市歷程,欣泰電氣被強制退市的速度明顯加快。

  2015年5月,遼寧証監局發現欣泰電氣可能存在財務造假﹔11月27日,欣泰電氣披露公告,承認大規模財務造假,真實業績完全達不到上市標准﹔2016年7月8日,欣泰電氣遭証監會強制退市。欣泰電氣是創業板退市第一股,也是第一家因欺詐發行被啟動強制退市程序的上市公司,且退市后不能恢復上市。

  中國証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對這類重大違法公司,資本市場將採取零容忍態度,堅決執行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制度,將其清除出資本市場。

  2017年,誰會成為強制退市第一股?目前來看,*ST昆機(600806.SH)似乎有望“拔得頭籌”。

  3月20日,*ST昆機主動公告稱,以往年度存貨、收入及費用等事項,存在涉嫌財務違規的重大問題,可能導致公司從2012年至2016年連續5年出現虧損。這意味著,*ST昆機已觸發強制退市條件。

  3月24日,証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回應*ST昆機涉嫌財務違規時態度嚴厲,“目前,公司已預告2016年將繼續虧損,可能因連續3年虧損暫停上市。如公司財務違規經查實情節嚴重,還可能觸及重大信息披露違法退市。如公司觸及退市標准,將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將其清除出市場。”

  在申萬宏源証券首席分析師桂浩明看來,在A股市場,有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本應退市,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苟延殘喘,現行的退市制度對它無可奈何。桂浩明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對現行的退市政策做出必要的修改,嚴格以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作為保持上市資格的基礎性條件,限制以保殼為目的的財務手段的使用等,應該都是可以考慮的。”

  亂象四:忽悠式、跟風式重組

  “逮到了不小的案子”

  4月8日,劉士余表示,“一些‘忽悠式’‘跟風式’重組已成市場頑疾。”而在一個多月前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劉士余曾表示,過段時間,大家還會看到証監會公布有影響力的案子,包括忽悠式重組、並購,“逮到了不小的案子”。証監會最近公布的忽悠式重組大案的“主角”是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002667.SZ)。証監會認為,其涉案金額巨大、手段極其惡劣,違法情節特別嚴重,做出頂格處罰。與對鮮言的處罰一樣,証監會詳細披露了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聯手違法的種種細節。

  2015年11月,鞍重股份發布九好集團的借殼預案。11月26日,公司復牌后,鞍重股份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內實現了10個漲停板。不過,半年后的2016年5月27日和5月28日,鞍重股份和九好集團先后收到了証監會的通知書,重組被擱置。

  今年3月10日,証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稱,2013年到2015年,九好集團通過各種手段虛增服務費收入2.6億余元,虛增2015年貿易收入57萬余元,虛構銀行存款3億元。為掩飾資金缺口,借款購買理財產品或定期存單,並立即為借款方關聯公司質押擔保。九好集團通過上述種種惡劣手段,將自己包裝成價值37.1億元的“優良”資產,與鞍重股份聯手進行“忽悠式”重組,以期達到借殼上市之目的。

  對這起“夭折”的忽悠式重組,証監會同樣開出頂格處罰的罰單。除了這宗大案,2016年來公布的忽悠式重組還包括步森股份(002569.SZ)與康華農業41.7億元的借殼案。

  重組政策收緊的另一大目標是為一直被爆炒的“殼資源”熱降溫。在A股,一個空殼往往價值二三十億元,一旦被借殼重組,被借殼方就能全身而退。2012年,“創業板造假上市第一股”萬福生科案發后,湘暉系入主,3年多后,萬福生科隻剩下一個空殼,卻成功轉手給了聯想控股旗下的佳沃集團。不到4年,湘暉系靠一個殼賺了9億元。

  近年來,重組並購一波波來襲,直播、影視、手游等虛擬經濟領域更是熱火朝天,諸多概念股的股價有的一飛沖天,有的坐上過山車。不過,這些領域的重組政策已明顯收緊,如暴風集團(300431.SZ)的多項收購就因被監管層認為“不靠譜”而遭否決,唐德影視(300426.SZ)收購范冰冰公司的計劃也泡湯。今年2月,“小燕子”趙薇原擬豪擲30多億元收購萬家文化(600576.SH)因轉型跨度太大而備受質疑,最終流產。

  有分析認為,監管層限制對虛擬領域的重組,其目的既是規范重組行為,同時客觀上也驅使更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依法監管

  2016年以來,資本市場新增法規、政策一覽

  2016年

  4月,証監會開始制定《証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草案)》

  4月19日,証監會發布修訂后的《証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管理辦法》

  5月11日,《公開發行証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39號——公司債券半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關於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的上市公司半年度報告披露的補充規定》

  6月16日,《証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2016年修訂)》

  7月13日,《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

  7月15日,《証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

  9月8日,《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

  9月30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

  10月28日,証監會就修訂《期貨公司風險監管指標管理辦法》及配套文件公開征求意見

  11月8日,《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管理暫行辦法(2016年修訂)》

  11月29日,《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

  12月12日,《証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

  12月16日,《公開發行証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16年修訂)、《公開發行証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3號——半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16年修訂)、《公開發行証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3號——季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16年修訂)

  12月20日,《証監會發布公告要求資本市場有關主體實施新審計報告相關准則》

  2017年

  2月15日,《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決定》

  3月31日,《公開募集開放式証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3月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張德江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表示,今年將修改証券法。

  全面監管

  如何密織監管網?

  從券商到律所,

  全面檢查中介機構

  4月14日,証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証監會組織開展了律師事務所從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証券法律業務專項檢查工作。下一步,証監會將在總結前期專項檢查的工作經驗基礎上,將律師事務所從事証券法律業務監管工作推向深入,逐步實現檢查監督全覆蓋。

  4月16日,上海証監局對外稱,該局當天已啟動了對轄區內三家律師事務所從事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証券法律業務的專項檢查。

  針對律師事務所的專項檢查行動,是証監局全面監管,不斷擴大監管范圍與監管縱深的最新動作。劉士余曾表示,投行及從事証券業務的注冊會計師與會計師事務所,要做資本市場的“看門人”,不要讓劣質企業混進來。

  “我是清華大學工程專業的,數理化是本行,畢業論文是計量經濟學,都沒敢想(預測指數)。但出差到外地,電視上操著山西話、山東話、江蘇話、浙江話的分析師都能預測到個位。”劉士余指出,好的政策都被“黑哨”給吹歪了,一些券商的經濟學家明目張膽地胡說八道,要加強對“黑哨”的處罰力度。

  打擊“黑哨”是2016年以來証監會對券商風控與合規管理的一個縮影。

  在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忽悠式重組”案件中,証監會不僅處罰了直接當事人,還嚴厲懲處了項目的財務顧問——西南証券。通知書顯示,在被立案調查期間,証監會暫不受理西南証券作為保薦機構的推薦、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公司作為獨立財務顧問出具的文件。

  在欣泰電氣退市一案中,作為主承銷商的興業証券不僅被罰沒5700余萬元,還出資設立了5.5億元的先行賠付專項基金,項目的保薦代表人被撤銷証券從業資格,10年內禁入証券市場。

  除了嚴厲查處具體個案,針對券商的監管,制度的籬笆也在扎緊。2016年6月,証監會完成《証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及配套措施的修訂,於當年10月1日正式實施。7月24日到25日,証監會在保薦機構專題培訓會上正式向券商提出“從嚴監管”的思路和細則要求。

  審計、評估機構等也被納入從嚴監管之列。2016年5月13日,証監會稽查部門對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瑞華會計師事務所、銀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中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等6家機構正式啟動立案調查的行政執法程序。這是証監會首次集中專門對審計、評估機構部署開展稽查執法行動。

  2017年3月通報的此次執法行動的結果顯示,証監會對多家機構和相關當事人給予行政處罰和監管措施。對個別執業質量存在較嚴重問題、涉嫌違反証券法規的執業項目,已移交証監會稽查部門處理。

  2月26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証監會副主席李超介紹,“以后不能僅靠監管部門來收拾問題,機構自身要有加強內控和合規的動力。”他同時表示,今年將以規范投行類業務為抓手,全面落實承銷保薦責任,防止“病從口入”,著力提升中介機構自身質量,切實服務好實體經濟。

  從交易所到保監會和公安部,

  跨部門密織監管網

  4月15日,劉士余在深圳証券交易所2017年會員大會上強調,証券法第三章第二節整節規定了証券上市、退市的監管,給了交易所最終決定權。交易所必須依法主動行使全方位的監管職能,包括對公司上市、退市和並購重組的實質性監管,這不是交易所職能的越位,而是交易所依法履職的到位。

  在劉士余此次表態“交易所要把一線監管的職責扛起來”前,3月31日,証監會發布消息稱,在上海、深圳証券交易所設立巡回審理辦公室,派駐執法人員對兩交易所上市公司相關違法違規案件開展行政處罰審理工作。

  在強化系統內部監管職能的同時,跨部門、跨區域聯合監管成為新趨勢,並顯現出新威力。

  2016年12月3日,劉士余在演講中脫稿指責一些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杆收購的舉牌者集“土豪、妖精、害人精、野蠻人、強盜”於一身。他當時雖然沒有指明所譴責的對象,但市場普遍認為其兵鋒所向是此前風頭正健的舉牌險資。同一天,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態,保險公司通過各種金融產品繞開監管的套利行為,嚴格意義上就是犯罪。

  集體喊話之后,監管層“下狠手”,此前在資本市場表現激進的前海人壽與恆大人壽首先受到嚴查。

  在今年2月26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劉士余表示,証監會與保監會兩個部委將無縫連接,精誠合作,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會更好。

  2016年以來,除了與保監會聯手,証監會與公安部的協作也更加緊密,形成打擊各類証券期貨違法犯罪的監管執法合力。

  2016年11月28日,公安部在全國確定了包括遼寧省公安廳經偵總隊在內的5個証券犯罪辦案基地。

  2016年12月23日,証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近期,中國証監會會同公安部聯合部署開展“打擊防范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違法行為專項執法行動”,一批涉案金額巨大、違法行為十分惡劣的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件將從快從嚴查處,一些屢屢發案的涉案公司將被重點警示加強內控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証監會與公安部首次聯手開展專項行動。

  聯手香港証監會亮出第一劍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開通。在資本市場加速國際化之時,各種跨境操縱市場的苗頭也冒了出來。

  3月10日,鄧舸表示,中國証監會與香港証監會緊密合作,迅速查辦了唐漢博跨境操縱“小商品城”案,以及唐漢博、唐園子操縱市場案。証監會作出了頂格行政處罰,兩案合計逾12億元。這是滬港通開通兩年來,首宗利用滬港通跨境操縱市場案件。

  根據証監會的通報,大數據分析顯示,唐漢博及其操盤手王濤利用3個香港賬戶和一個內地賬戶,利用資金優勢,通過虛假申報、盤中拉抬、對倒等手法,對滬股通標的股票“小商品城”實施了操縱行為,非法獲利4188萬余元。

  証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中國証監會與香港証監會的緊密執法協作表明,滬港通項下兩地執法協作機制是運行有效的,無論在境內還是跨境、跨市場,實施任何違法行為,終將受到法律嚴懲。

  事實上,最近幾年,兩地証監會通過定期會晤、個案會商、人員互派等多種方式增進雙方互信了解,已經在密切協作、聯手遏制跨境違法犯罪方面形成了高度共識。

  香港証監會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Tom Atkinson表示,在市場互聯互通下,香港証監會與中國証監會將繼續在執法工作中密切合作,堅定打擊兩地跨境市場操縱等違法行為。

  3月29日,在國際統一私法協會新興市場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金融法研討會上,劉士余強調,要抓住《証券法》修訂和《期貨法》制定工作的契機,完善資本市場跨境交易活動與跨境監管協作制度,解決市場開放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責編:王子侯、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