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張江高科總經理:雄安新區標志傳統園區開發模式終結

程子彥
2017年05月03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小字號

  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程子彥 | 上海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17期)

  自2014年以來,隨著科創中心、張江科學城以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系列重大歷史機遇的到來,張江高科經歷了轉型發展的啟動—謀篇布局—全面布局,三年業績持續增長,“科技地產商、產業投資商、創新服務商”的三商模式成型並逐步深化協同發展。2016年,該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7.27億元,同比增長51%,淨資產收益達到9.18%,利潤業績及增速創公司歷史新高。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雄安新區的設立標志著傳統園區開發模式的終結。

  張江高科的“房東+股東”轉型樣本

  《中國經濟周刊》:張江高科決定由單一的產業地產業務向“科技地產+產業投資”的角色轉變,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和契機?

  葛培健: 2014年我所接手的張江高科,淨資產收益率長期低於6%,在資本市場已經失去了再融資的功能,面臨被資本市場邊緣化的窘境。一個被資本市場邊緣化的上市公司,是難以擔當科創中心建設使命的。上市公司是利潤的“奴隸”,所以首先要學會生存,張江高科必須得恢復再融資的功能。

  我與團隊一起認真剖析了過去的商業模式,根據實際情況,找准當時商業模式的痛點,尋求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經過反復思考論証,我們敲定了轉型發展“新三商”的商業模式。

  《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度,科技地產實現主營業務利潤4.02億元,投資收益實現7.97億元,您對這個成績滿意嗎?

  葛培健:我為我的團隊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感到驕傲,這彰顯了張江高科團隊超強的戰斗力。當然,轉型發展目前仍然是在起步階段,未來張江高科還是要進一步體現科技地產與產業投資“雙輪驅動”。“十三五”期間,張江高科一定要在三商聯動上尋求更大的突破。例如,要努力提升客戶服務能力,以服務實現創收。現在的租賃收入是5.9億元,我們要努力培育和提升租金收入,爭取在“十三五”期間達到10億元。

  《中國經濟周刊》:張江高科的投資收益佔了利潤總額的50%以上,轉型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已經呈現。未來張江高科將如何重點布局呢?對於您個人而言,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葛培健:2016年公司依托科技地產與產業投資兩大主營業務貢獻,實現歸母淨利潤7.27億元,同比增長51%,淨資產收益達到9.18%。逐步改變了之前以工業地產開發運營為主導的“高投資、重資產、慢周轉”模式,向“股權化、証券化、品牌化”轉型。2016年公司科技地產實現主營業務利潤4.02億元,同比增長78%﹔投資收益實現7.97億元,同比增長19%。在利潤結構中,產業投資與科技地產利潤貢獻並駕齊驅,體現公司從房地產公司向高科技投資公司轉型初見成效。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圍繞張江科學城的總體規劃進行布局,特別是張江高科擁有的張江西北區24.11公頃(10幅)產業用地、13.9公頃綠地的城市更新空間。我們要按照“功能倒逼形態”的要求,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耕細作,提升品質,打造適合科學家、創業者思考和創新的地方。

  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張江高科的發展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所以始終要求自己保持創新激情。我們已經率先在浦東探索與鎮級產業園區開展“鎮企合作”,同時引入“銀企合作”,共同為科創中心建設新空間。

  《中國經濟周刊》:從2014年7月投資點點客后,之后還投資了喜馬拉雅、天天果園、唱吧、七牛、螞蟻金服等一批企業,您在選擇企業“投資”時的標准是什麼?

  葛培健:我選擇企業的標准有三個判斷依據,一是團隊的專注性,二是團隊的協作性,三是專業機構的評估報告。舉個例子,2014年7月,我第一次去考察點點客,這家企業注冊在張江,但當時已經離開了張江。我和點點客的創始人黃夢交流,感覺他們團隊雖然並不是出身互聯網,但是非常專注。當時我有一種預感,互聯網的風口要來了。為了証實我的判斷,我與團隊一起請教了點點客的券商。從我對點點客的投資過程,可以反映出我們團隊的投資傾向,我們投資非常看重團隊的專注,同時注重投資的前瞻性。當然,投資並不是完全靠一腔熱血的,需要聽取專業的意見來完善自己的觀點。

  對於下一步的投資策略,我會辯証地把握投資方向,以科技類和創新類為主,傾向於對接國家戰略,脫虛就實,關注能夠真正體現張江模式的企業,突出國家大研發設施集群的作用,重點聚焦培育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本土引擎企業。我希望更多原始性、領先性的創新企業能夠誕生在張江。

  園區開發運營要去房地產中心化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科創中心提出了兩大戰略,即全球視野+國際標准,您認為上海在對標國際、打造全球科創中心方面,還有哪些短板需要克服?

  葛培健:建設科創中心的短板,既有硬環境也有軟環境,我相信,按照張江科學城的總體規劃, 硬環境一定有很大改觀。軟環境方面,尤為突出的是科創的體制機制如何跟上。我個人建議,我們要堅定地打國家戰略牌。張江擁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大國家戰略,這是未來浦東、張江實現差異化競爭的行動導向。上海自貿區的關鍵詞就是開放,科創中心的關鍵詞是創新,要通過開放促改革、通過開放促創新。要依靠自貿區的開放來破解影響科創中心的體制和機制瓶頸。而兩大國家戰略深度疊加、聯動發展,就是解決影響張江科創中心體制機制對標國際的重要切入口。

  《中國經濟周刊》:雄安模式的出台,對張江今后的發展是否有借鑒意義?

  葛培健:國家設立雄安新區,其意義更多的是體現在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有別於深圳、浦東的全新的“改革開放”。而這種新變量,對園區開發而言,同樣是顛覆的、革新的。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標志著傳統園區開發模式的終結,園區開發進入轉型發展的新時期,即從土地財政向稅收財政的轉變,從房地產開發向產業創新引領的轉變,從土地資源買賣到創新資源流動的轉變。雄安新區的設立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雄安新區不可能走房地產開發的老路,而是要成為中國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的“新高地”,園區開發運營要走產業引領、創新驅動的新路,要去房地產中心化。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佐証了我們“房東+股東”模式的前瞻性,即保留租金收入,把房地產的買賣收入靠投資收益來替代,又切入了整個園區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來最大限度地分享園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價值。

  國企改革下一步是解決主人翁到位問題

  葛培健(右)在中國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

  《中國經濟周刊》:您曾講過,國有資產最大的流失是人才流失,科創中心建設的最后一公裡也是“人才”,張江高科是如何解決人才難題的呢?

  葛培健:人才對於體制內企業是沉重的話題、古老的話題,也是一直未解決的問題。體制內企業的核心團隊、領軍人物絕對是稀缺資源,問題是我們對這些稀缺資源重要性的認知是否到位?是否真正把他們當作第一動力、第一資源?

  在我看來,確實要事業留人、感情留人,但隨著人才結構的低齡化,股權留人、待遇留人的權重將逐步提升。如果說此前的國企改革是解決了所有者到位的問題,那麼接下來就是解決主人翁到位的問題。讓員工人人都是經營者不停留在口號,而和企業發展命運緊密相連。近三年來,張江高科在超額淨利潤基礎上探索中長期激勵機制,並爭取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探索國有上市公司市場化選人用人的長效機制。

  《中國經濟周刊》:您是一位老團干,五四來臨之際,您對青年有何建議?

  葛培健: 我就是5月4日到的張江高科。公司一直在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平台、為年輕人提供公平的機會努力,比如公司所有的中層干部都是PK產生的,這樣就是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能夠實現自我價值。

  對於創業青年,我認為,當前的雙創已經打造出了一個非常良性的創業氛圍,我們要抓住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資本鏈的重構,著眼第六次科技並購浪潮,像“國球”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一樣,讓“科技冠軍”產生在我們今天的雙創大軍中。

  《中國經濟周刊》:張江高科的“十三五”戰略已經印發到全員,這個做法是基於什麼考慮?就您個人而言,這樣的規劃有什麼樣的意義?

  葛培健:沒錯,人手一冊。因為我認為國企需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志向和決心。張江高科已經上市20年了,但是要打造百年老店、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路很長。在這條很長的路上,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因為國企領導人的變遷而影響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決心。讓群眾來監督未來“十三五”規劃的實施,保証一張藍圖干到底,這也是一種傳承機制,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基石。

(責編:王子侯、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