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資本市場似叢林,哪些“動物”不招人待見?
5月5日,証監會啟動投資者保護專項宣傳活動,警示以上市公司高管、市場從業人員為代表的內幕信息知情人,嚴守保密紅線,管好身邊人,不做資本市場的“老鼠”和“蛀虫”。
此言一出,資本市場再添新“物種”。很多人並不感到意外,市場監管仍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早在去年年底,証監會主席劉士余的一番話就語驚四座:“我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 今年2月,劉士余表示,資本市場不允許大鱷呼風喚雨,對散戶扒皮吸血,要有計劃地把一批資本大鱷逮回來。4月,劉士余又把矛頭指向“鐵公雞”,明確表示對長年不分紅的上市公司,証監不會放任不管。這一次的“老鼠”和“蛀虫”,雖然不是劉主席說的,卻也明顯帶有“劉氏風格”。
從妖精、害人精到大鱷、鐵公雞,再到老鼠、蛀虫,如果再加上形容股市的牛、熊、猴,資本市場“物種”實在不少,監管起來肯定不省心。
其實,金融監管喜歡用動作比喻的不只是劉士余,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剛一上任就表示,對於部分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制度存在缺失,類似“牛欄裡關貓”。於是,銀監會開始扎牢籬笆,對“貓”們強監管強問責。一季度,銀監會共計作出行政處罰485 件,罰沒金額合計1.9億元,處罰責任人員197 名,其中19 人被取消高管任職資格。
好啦,麻辣財經總結如下:在資本市場這個“叢林”裡,“叢林法則”不適合,弱肉強食不可以。監管部門須練就十八般武藝,降妖捉鼠驅虫防大鱷,讓鐵公雞拔毛,把貓關進籠子裡……折騰個溜夠,就為一件事:金融穩,經濟穩。
不過,在老百姓眼裡,最招人待見的還是牛。大家心裡也盼著一件事,讓這片“叢林”更加郁郁蔥蔥,早點把“牛”穩穩當當地迎回來!
“鐵公雞”有所收斂,現金分紅成主流
監管部門高層喊話管不管用?據麻辣財經觀察,雖然不是立竿見影,但確實有用。比如,不受股民待見的“鐵公雞”們,最近就有所收斂。
日前,上市公司年報和一季報公布完畢,2016年分配方案也水落石出。在監管層對高送轉強監管措施的持續推進下,現金分紅成為上市公司分紅方案的主流。數據顯示,與往年高送轉預案唱主角不同,2016年報中近75%的上市公司擬實施現金分紅,明顯增多。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中國神華,每股擬派股息及特別股息合計2.97元,一次性給股東派發590億元的現金“大紅包”,如此大手筆分紅獲得各方點贊。以目前股價計算,中國神華的股息率已在15%左右,而常寶股份、上汽集團、哈藥股份、金地集團的股息率也超過6%。以每股現金分紅金額計,貴州茅台、吉比特、國光股份、洋河股份、格力電器位列前五﹔若以現金分紅比例來計算,有433家公司的分紅比例在50%以上。
相比而言,高送轉遭遇前所未有的監管力度。深交所對高送轉公告披露格式做出修訂,要求披露收入及淨利潤增長率等經營業績增長情況﹔上市公司預披露高送轉方案時需披露業績預告,原則上不支持業績下滑或虧損公司高送轉。在重要股東減持方面,提議人、重要股東、董監高要說明未來6個月的減持計劃。上交所對於高送轉的監管也更進一步,10轉10以上的高送轉方案基本每單必問。
高送轉實質上是股東權益的內部結構調整,對公司盈利能力沒有任何本質影響,對投資者享有的上市公司權益也沒有任何影響。從前些年的情況看,其背后往往伴隨著炮制題材、操縱股價、內幕交易和吸引投資者接盤的“套路”。今年以來,這些“套路”不靈了,而高分紅公司卻受到投資者青睞,是A股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
業績明顯改善,為現金分紅提供有力支撐
當然,現金分紅不是想分就能分的,賺不到錢怎麼分?上市公司業績明改善,為現金分紅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6年年報總體來看,近七成上市公司利潤同比增長,傳統行業業績改善,特別是有色金屬、鋼鐵、煤炭等周期性行業表現突出。
對於鋼鐵業來說,2016年可謂“否極泰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市場供求關系得到明顯改善,鋼價指數在去年累計漲幅近乎翻倍,由此帶動鋼鐵板塊業績實現大逆轉。統計顯示,30家上市鋼企全年合計盈利197億元,創2011年以來最高﹔平均噸鋼毛利495元,創2009年以來最高。2015年虧損74億元的酒鋼宏興,去年實現了微利,今年一季度的淨利已超過2億元。
對於業績在一年間的“反轉”,寶鋼股份在其年報中給出解釋:隨著國家推進鋼鐵業供給側改革,以及嚴格落實環保限產和查處“地條鋼”等政策實施,國內鋼材價格成功扭轉了2011年以來單邊下行態勢。基於市場回暖、鋼價上漲,以及鋼鐵企業通過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提質增效,2016年國內鋼鐵行業一舉扭轉2015年全行業深度虧損的不利局面,扭虧為盈。
事實上,不僅是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周期性行業去年表現都非常突出。37家煤炭企業中,27家淨利潤同比增長,整個煤炭板塊去年淨利潤近400億元。在107家有色金屬板塊上市公司中,有88家淨利潤同比實現增長,佔比逾八成。
不過,需要關注的是,A股市場上依然有不少“鐵公雞”。數據顯示,2011年前上市的公司中,有32隻個股自上市之后從未實施過現金分紅。對於那些有能力分紅卻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如何通過“硬措施”提高其回報股東意識,是未來市場監管要解決的難題。
對此,劉士余表示,上市公司可以基於長遠發展並經股東大會決策后暫不分紅,但不應長期無正當理由不分紅。對大力度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值得點贊。
劉士余強調,從整體看,如果上市公司不對股東分紅,就會變成擊鼓傳花的投機游戲。公司長期無正當理由不分紅,也可能是財務數據造假、內部人控制的信號。也有一些有能力分紅卻長年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証監會已經在高度關注這個問題,不能放任不管,會有相應的硬措施。(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許志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