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讓漢語之花絢麗綻放(新論·聚焦一帶一路)

楊 毅
2017年05月15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在“一帶一路”倡議從願景邁向行動的過程中,民心相通發揮的功能日益加強。而民心相通,語言交流是基礎。通過語言,可以增進文化上的相互了解、認知和理解,進而為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夯實社會基礎。

  從古至今,商路的通暢離不開話語溝通的順暢。經濟全球化時代,語言也是國家軟實力的標志。今天,漢語正成為助推“一帶一路”倡議的催化劑,聯通沿線民眾心靈的文化橋梁,學習漢語正在成為沿線國家一股熱潮。據統計,沿線國家中目前已有51國建立134所孔子學院和13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2016年注冊學員達46萬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近8000場,受眾270萬人。未來幾年內,孔子學院將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覆蓋。未來,孔子學院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同時,還將進一步貼近外國公眾,深入細致地進行情感溝通,積極傳播中國的企業文化、法治文化、家庭文化等,並為所在國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提升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和理解。漢語之花,正在“一帶一路”上絢麗綻放。

  加強民心相通,不僅需要通過語言傳遞信息,還要通過語言來影響人們的思想,塑造對中國的認知,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形象。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除了向沿線國家推廣漢語外,學習並掌握沿線國家的語言,特別是非通用外國語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一帶一路”建設雖然可以用英語、俄語、阿拉伯語等通用語與沿線國家民眾進行溝通,但是使用當地的母語更容易與當地民眾交心。民心相通往往是以社會公眾為主要對象,以傳播和交流為主要手段而進行的。它的目的在於爭取沿線國家民眾對中國提出的這一倡議的理解和支持,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合作共贏,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有人曾說,“若你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和他交談,你的話能進入他的大腦,若你用他自己的語言和他交談,你的話能進入他的心靈”。“一帶一路”沿線涉及60多個國家、30多億人口,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差異極大。在與這些國家互動時,中國需要提前有針對性地進行語言介入,多用當地語言有效發聲,使各國理解“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內涵,減少對中國的誤解與誤讀,促進民心相通。這就需要我們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對象國語言的作用,特別是要把外語政策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加以重視,加大外語人才,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通用外語人才的培養,了解相關國家的語言政策和語言習慣,從而不斷擴大中國國際交流的參與面,為更好地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增強國家軟實力提供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語言的魅力和功能是巨大的,在達意的同時還可以傳情,在通事的同時還可以通心。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語言大有作為。它搭建起一座民心相通的橋梁,將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的心靈與情感緊密聯結起來。通過語言,他們彼此間能夠真正做到心靈溝通,進而不斷增進感情,提升互信水平,夯實人文基礎,在交融往來中不斷促進不同文明的互學互鑒,從而讓絲路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弘揚。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5日 13 版)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