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絲路尋覓你

絲綢之路沿線的古國錢幣不僅見証了東西方物質文明的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比如薩珊銀幣。
1974年第1期的《考古學報》刊登了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撰寫的《綜述中國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文章對中國出土的薩珊銀幣從出土地點、鑄造年代、歷史背景到埋藏年代、鑄造地點及用途等多方面進行了專題論述,這也是學者第一次全面研究介紹薩珊銀幣在我國的發現情況。
為什麼夏鼐先生會對這種外來錢幣感興趣,又為什麼這種外國錢幣會在我國各地陸續出土呢?
薩珊銀幣,是公元3世紀在伊朗高原西部建立的波斯薩珊帝國發行的一種錢幣,由於其主要以金屬銀為制作材料,少量使用銅,偶有使用金,所以一般常稱其為“波斯銀幣”或者“薩珊銀幣”。這種錢幣從被打造出來,便隨著薩珊帝國的擴張,沿著絲綢之路傳播,由薩珊國內的法定貨幣一躍成為中西亞地區的通用貨幣,甚至在歐洲和我國的新疆地區也發揮了類似的功用。
對於這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錢幣,早在18世紀就有學者進行研究,進入20世紀后研究著作更是不斷涌現。其中以英國學者波普主編的《波斯藝術綜述》和奧地利學者戈貝爾所著的《薩珊錢幣》具有階段性意義。1938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6卷本的《波斯藝術綜述》。這套書主要介紹的是伊朗高原在前伊斯蘭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影響下的各類藝術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建筑、繪畫、紡織品、陶瓷器、金屬器等。其中第一卷就有學者對伊斯蘭文化統治之前的薩珊錢幣進行了專門論述,他們將錢幣看作是一種藝術品,對錢幣形制和藝術特征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將其與薩珊另兩種極具特色的藝術品——石刻和金銀器聯系起來,探討它們在不同時期藝術上的共性及區別。此舉開拓了研究者的思路,將目光從小小的錢幣轉向了薩珊波斯帝國宏偉的歷史進程,並由此感受到帝國的輝煌與沒落。
在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陸續有發現薩珊銀幣的報道。截止到21世紀初,已經在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湖北、江蘇以及廣東等11省(自治區)出土了總數2000枚左右的薩珊銀幣。隨著材料不斷豐富,一條線索也逐步在筆者的腦海中明晰起來:薩珊銀幣進入我國與絲綢之路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薩珊銀幣在我國主要出土在新疆、河西和兩京及周緣地區,這正是絲綢之路在我國境內從西向東分布的沿線區域。南方地區有少量發現,分布在廣東和江蘇的沿海、沿江地區。
新疆出土的薩珊銀幣有三處主要來源:第一處為高昌故城發現的三個窖藏,共出土薩珊早期的銀幣130多枚,埋藏時間被認為是4世紀末至5世紀。第二處為高昌故城附近的阿斯塔那及哈拉和卓墓葬,出土銀幣約40枚,時代都比高昌窖藏的銀幣晚。埋葬銀幣的墓葬主要為7世紀,即初唐和盛唐時期,個別進入到8世紀初。這表明在七八世紀的時候,吐魯番地區曾流行薩珊晚期銀幣。第三處為克孜勒蘇的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深山中發現的一個錢幣窖藏,出土了900多枚薩珊銀幣及金條。銀幣主要都是薩珊晚期幾位王的,特別是其中還有阿拉伯—薩珊銀幣。這種錢幣是阿拉伯651年滅掉薩珊后,到698年進行改革、發行純正的阿拉伯錢幣之前,模仿薩珊銀幣而制造的。因此烏恰窖藏的時代應該是在651年之后,此時正處於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中外交流極為頻繁,這麼多的銀幣和金條可能是一個過路商人在緊急情況下匆匆埋藏的,遺憾的是,再也沒有機會取回它們。從文書記載的吐魯番的貿易來看,這位商人很可能是個粟特人。
河西地區墓葬和窖藏出土薩珊銀幣,數量約105枚,且基本上都是屬於薩珊中期的卑路斯王銀幣,銀幣的埋藏時間為5世紀或稍晚。其中埋葬特征最為明顯的是寧夏固原的史氏家族墓,學術界已經確認它們就是來自中亞的粟特人墓葬。
兩京及周緣地區主要以隋唐時期的兩京長安和洛陽為中心,包括了其周圍的陝西、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等位於長安以東的區域。在這一區域內,銀幣的總體數量達到最高,有1000枚左右﹔銀幣的埋葬時代跨度較大,從北魏到唐中期都有﹔銀幣所屬的薩珊王也有多位,但數量最多的要數卑路斯王銀幣和庫思老二世銀幣。在洛陽出土的500多枚薩珊銀幣中,有300多枚屬於卑路斯王銀幣,埋葬時代為六七世紀。呼和浩特、大同、保定出土的薩珊銀幣以卑路斯王銀幣為主,均與北魏政權密切相關。綜合考慮,可以認定,這些銀幣應該是沿著絲綢之路北線的一條支線,由北而南,隨著北魏統治由平城定都洛陽而來到了相關地區。
薩珊銀幣主要沿著陸上絲綢之路由西向東推進,時間也呈現出從早到晚的特點。埋葬時間也以新疆地區出現最早,為4世紀末﹔之后,進入5世紀,薩珊銀幣開始在河西地區被埋藏﹔再到六七世紀唐代,薩珊銀幣進入兩京及其周緣地區。從銀幣的種類看,同樣是越往東銀幣所屬的薩珊王時代越晚。
在我國的南方,薩珊銀幣主要出土在廣東和江蘇。廣東的出土地區為交通便利的沿江、沿海地區,比如英德、曲江和遂溪,一共發現了30多枚薩珊早、中期的銀幣,埋葬時代為5世紀末。這些錢幣並非單獨出土,往往還伴有其他的薩珊文物。
從全球領域來看,絲路錢幣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和法國國家圖書館。絲路古幣,種類繁多,使用流通地域廣泛,時代跨度大,但因其承載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交流信息,對於研究絲路貿易和各國歷史文化都不可或缺,目前我國已經加強了相關的研究。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6日 2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