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片綠葉到中國十大茶葉品牌——
安溪鐵觀音的品牌鍛造之旅

北緯 24°50′ ~25°26′、東經 117°36′ ~118°17′之間。5月20日,中國茶葉屆聚焦此地:福建省安溪縣。
由農業部組織評選的“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正式揭曉,安溪鐵觀音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榜上有名。這是繼1958年之后,第二次由官方組織的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評選。
2013年以來,國外產茶國攻城掠地,國內茶類群雄四起,傳統茶產業遭遇寒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安溪茶產業卻突圍破局,在榮獲全國首枚茶葉中國馳名商標、福建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具貢獻力品牌、影響世界的中國力量品牌500強、“中國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的基礎上,連續8年位列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去年以1424億元蟬聯中國區域品牌價值茶葉類第一名……一串串榮光的背后又展現出了哪些可供福建乃至中國茶業借鑒的發展路徑?
近日,記者深入安溪採訪,意圖破解其品牌經營的成功密碼,探究其鍛造路徑。
福建安溪茶園、茶鄉,葉景燦攝
好山好水出好茶 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上千年
在浩瀚的茶故鄉中,安溪無疑是幸運:年平均氣溫16℃-21℃,年降雨量1800mm,相對濕度 80%以上﹔千米以上的高山近3000座﹔紅壤或沙質紅壤,微酸性,PH值4.5-6.5……這些唯一、不可復制的數據,使得安溪鐵觀音一出生就身披光環,贏在了起跑線上。
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來到安溪鐵觀音發源地——西坪鎮堯陽村。
安溪縣縣長劉林霜告訴記者,安溪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66.57%,被稱為氣淨、水淨、土淨的“三淨之地”。
來到堯陽村村支書茶農王清海家裡,他正在炒制新茶。“通過採青、晒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等多道工序,成品茶才‘千呼萬喚始出來’”。 王清海為我們沏上新茶。一分鐘后,掀開甌蓋,隻見茶葉芽壯、心紅、葉厚、腹綠,香氣彌漫在整個房間。
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鄭國建曾對媒體發布:安溪鐵觀音所含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等高於其他茶類,含30余種無機礦質元素,70余種香氣物質。神奇、獨特的“半發酵”制茶工藝,使它具備綠茶的鮮爽、紅茶的甘醇、花果的芬芳。
“從1915年至今,在歷次的官方和非官方組織的“十大名茶”評比中,安溪鐵觀音均榜上有名。”言語間,劉林霜透露著自豪。
安溪鐵觀音憑什麼如此傲嬌?“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環境和對傳統制作技藝堅守。”國家級非遺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禮認為。
據了解,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十分嚴謹和精妙,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經過300年來的傳承,在安溪茶農長期制茶實踐的積累和優化,目前形成的傳統制作工藝仍有11道工序。
安溪自古就有“閩南茶都”之美稱,產茶始於唐末。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安溪茶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中國符號。
構筑質量“防火牆” 建立從茶園到茶杯的溯源查詢系統
安溪感德嶺西鐵觀音正在採摘
在力推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傳承的同時,安溪在構筑茶業質量防火牆的道路上從未止步。
在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記者隨手拿起一盒茶葉,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商品編號、茶園管理項目、採摘日期、上架時間和農殘檢測報告等一應俱全。
“這樣的農事記錄,我們堅持好幾年了。”合作社負責人劉金龍說,手機一掃,從茶園到茶杯,每一泡茶的“前世今生”,一覽無遺。
記者了解到,該縣支持68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納入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平台管理,推動100多家茶企建立二維碼溯源查詢系統,351家茶企應用商品條形碼﹔啟動“安溪縣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台”,農資全程可控可溯。
“縣域內生產的鐵觀音質量都是安全的、健康的。”安溪縣縣委書記高向榮自豪地說,安溪在全國茶界有“三個率先”:一是率先探索形成了“無公害清潔化生產技術+茶園小氣候+茶山綠化+全域生態化”的生態茶業立體推進模式﹔二是率先實現縣域農資監管全程追溯﹔三是率先建立從茶園到茶杯的茶葉質量全程保障體系。
歐洲庄園模式引進來,鐵觀音走出去
“手裡頭有一畝茶園相當於買了一份保險,有十畝茶園就相當於開了間銀行。”這句流傳於安溪民間的口頭禪,折射出老百姓因一片茶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
據統計,安溪縣茶園面積60萬畝,茶葉總產量6.5萬噸,涉茶總產值148億元。全縣縣80%人口從事種茶、制茶、售茶。“茶產業帶動了50%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安溪縣脫貧辦主任陳永春介紹。
查閱安溪華祥苑茶業旗艦店的銷售清單不難發現,茶食品、茶具等茶配套產品的銷售也十分火爆。“2016年茶配套產品銷售額佔營業總額近50%。”董事長肖文華告訴記者。
“安溪充分發揮茶葉的‘酵母’作用,延伸產業鏈,推動‘接二連三’、集群發展。”安溪縣農業與茶果局局長陳志明介紹說。
據了解,目前,該縣單茶機械企業就達300多家,年產值超30億元﹔茶包裝、茶具企業260多家,年產值30多億元,以“一葉”帶動“眾業”的共振效應令人驚嘆。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該縣茶葉拳頭品牌八馬茶業,贏得資本市場“入場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登陸新三板的烏龍茶茶企。
據悉,為推動茶企的“資本化”,安溪成立茶企上市專項基金,鼓勵12家上市后備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培育力爭形成資本市場茶領域的“安溪板塊”。
“我們希望更多的茶企與資本結合,以創新資本運作的方式,帶領茶業轉型升級。”劉林霜說。
所有資源都會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
走進海拔1314米的冠和茶庄園,登至茶亭,隻見一座座茶山猶如綠色“金字塔”重疊拔節,排列在雲霧繚繞的山中,與天相接。
近年來,安溪縣鼓勵、支持22家茶企學習借鑒法國葡萄酒庄園模式,建設茶庄園,管控茶園28萬畝,佔全縣茶園面積47%。
“在安溪人眼裡,鐵觀音不僅是一株茶樹,更是枝繁葉茂的產業之樹、文化之樹。”高向榮認為。
從茶園到庄園,一字之差開啟文化重塑。
“庄園經濟是第六產業。茶庄園包含種植、加工、培訓、旅游、茶文化展示等全產業鏈內容,使鐵觀音成為一、二、三產業並蓄,產業鏈整體發展。”高向榮解釋說。
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的聖日耳曼區街,安溪鐵觀音歐洲營銷中心引人注目,客人絡繹不絕地進來品茗。這是2012年,由安溪龍頭茶企聯合營建的鐵觀音歐洲區文化形象店。
2010年,法國埃羅省與安溪的“茶酒對話”傳為美談﹔2011年以來,三和茶業在歐洲主要城市舉辦了中國工夫茶道世界巡禮﹔2011年以來,八馬茶業舉辦賽珍珠全球品鑒會﹔2014年、2015年,法國外交部、意大利總統府分別向三和茶業定制建交紀念茶……
近年來,通過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安溪縣布局海外市場,使得安溪鐵觀音成為 “海絲文化”的亮麗元素。
庄園模式引進來,鐵觀音走出去,這是兩招戰略妙棋。
高向榮說,鐵觀音產業發展經歷了重要的三步:從農產品到商品,從商品到品牌,從商業品牌到文化品牌。這種轉變,離不開持之以恆的文化注力、文化塑造。
福建安溪生態茶園
發力供給側 巧做加減法
去年9月,內灶茶葉合作社聯合社成為我省首個獲得出口資質的茶葉合作社。目前,該聯合社已斬獲6單出口訂單,總價值1800多萬元。“改為自主品牌出口后,出口產品的單價提升了80%。”聯合社理事長陳敬敏告訴記者。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安溪茶企以更高的發展定位、以國際化的視野,加快以自主品牌“走出去”。
面對茶企“走出去”的需求,安溪縣順勢而為,及時加以引導和扶持,多次組織茶企赴海外學習,培訓國外最新認証知識。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宏觀經濟進入調整期,茶葉市場形勢逼仄,安溪茶企主動“出海”,向國際市場要發展空間,是福建省茶產業探索國際化突圍的一個有益探索。
“今年的春茶,質量、價格均提升,每公斤價格一般在100元—300元,品質好的每公斤500元以上,各地茶商競相搶購。”祥華鄉祥華村茶農吳風鬆眉開眼笑。
“茶價明顯回升,主要得益於2015年以來,我縣打響的一場‘地標’保衛戰,淨化了安溪鐵觀音市場,提升了本土鐵觀音的美譽度。”高向榮認為。
“安溪鐵觀音”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是安溪的金字招牌和打假維權的法律武器。針對各地肆意冒牌現象,安溪專門成立了打假小組,深入各地打假,維護品牌聲譽,遏制“劣幣驅逐良幣”怪象。
眾所周知,安溪因茶而興,因茶而榮。鐵觀音,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茶業的光榮和理想。
“茶是安溪的一號工程”安溪縣委縣政府對此的更有深的理解。特別是過去五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外茶攻城掠地,國內茶類市場割據,整個市場大有“狼來了”之勢。
挑戰往往蘊含著機遇。安溪決策者意識到:應對狼來了的最好辦法,首先讓自己變成狼。如何成為狼?安溪政企奮力突圍,主動轉型升級,巧做加減法。
做減法,“-面積”,低海拔、高坡度地區退茶還林、果、蔬、藥等,發揮財政獎補杠杆作用,成功退茶2.6萬畝,調優農業結構﹔“-主體”,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等現代產業組織模式,集約化經營。
做加法,“+人才”,創辦全國唯一茶業公辦本科學院——安溪茶學院,為茶業永續發展培養人才。設置“百萬重獎”,獎勵制茶名匠和大師,引導茶農茶商傳承傳統制茶工藝制售好茶﹔財政專項扶持組建農民講師團,組織“土專家”“田秀才”,田間地頭講政策、傳技術﹔“+生態”,高標准建成生態茶園6萬畝﹔“+產品”,調優產品結構,清香、濃香和陳香型“三條腿走路”﹔“+文旅”,鼓勵發展茶庄園、茶民宿等體驗式營銷﹔“+國際化”,深化茶酒對話,開拓歐美市場﹔“+電商”,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茶企發展電商。
“安溪鐵觀音自古就是‘一帶一路’重要的中國符號。”愛茶懂茶並對安溪鐵觀音有著深厚情感的高向榮對安溪茶產業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期許:以獲評中國十大茶葉品牌為新起點,充分用好“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政策紅利,從供給側發力,苦練內功,加快庄園化、去冰箱化、地標化、標准化“四化”進程,朝著發展現代茶業、打造中國茶都、鍛造世界名牌,到2020年涉茶行業產值180億元這一目標鏗鏘前行,持續領跑中國百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