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網絡犯罪大幅度攀升 有效打擊須突破哪些瓶頸?

杜曉 史欣偉
2018年09月18日08:07 | 來源:法制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犯罪大幅度攀升 有效打擊須突破哪些瓶頸?

  有效打擊網絡犯罪須突破哪些瓶頸

  傳統犯罪網絡化態勢愈演愈烈業內人士剖析

  編者按

  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網絡犯罪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在今年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圍繞打擊防范網絡犯罪進行了多項部署。在近日舉行的網絡犯罪的打擊與治理論壇上,多位來自打擊治理網絡犯罪一線的政法機關工作人員結合本職工作,就網絡犯罪的特點、成因以及應對措施進行了深入分析。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嚴厲打擊網絡犯罪”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近日,網絡犯罪的打擊與治理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作為2018 ISC互聯網安全大會組成部分,此次論壇由360獵網平台承辦,各方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圍繞網絡犯罪的打擊與治理進行了深入探討。

  網絡犯罪持續大幅度攀升

  “網絡犯罪作為互聯網時代新興產物,嚴重危害網絡環境,妨礙社會秩序,給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帶來了重大的危害,網絡犯罪的打擊與治理正在上升成為國家層面的重大議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絡行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近年來,我國更為深入地打擊治理網絡犯罪,各級政法機關主動適應新形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創新引領,積極推動理念、制度、機制、方法創新,不斷提高網絡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此次論壇主持人、原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巡視員顧堅說。

  顧堅認為,網絡犯罪的打擊與治理依然任重道遠。一方面,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各盡其力,共筑網絡安全防線。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犯罪已呈現出案件持續高發、社會危害嚴重、網絡違法犯罪領域不斷拓展等趨勢。面對如此復雜的網絡犯罪,必須要綜合治理,標本兼治。

  近年來,網絡犯罪呈現出一些重要特征。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法制工作處處長李菁菁認為,網絡犯罪持續大幅度增長,已經成為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出風險。

  “據公安機關不完全統計,近三年公安機關偵辦的犯罪案件當中有一半以上屬於網絡犯罪案件或者涉網犯罪案件,特別是在近年來,刑事犯罪以及暴力刑事犯罪持續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網絡犯罪仍然在持續大幅度攀升。此外,網絡犯罪報案率低,統計數字和實際數字有較大差距,所以網絡犯罪的黑洞還很大。”李菁菁說。

  李菁菁還認為,“傳統犯罪+互聯網”的態勢愈演愈烈,傳統犯罪網絡化問題,已經成為各類犯罪現象擴散蔓延的主要成因。

  “當前大量的犯罪活動都借助於網絡技術和應用來實現,比如販賣毒品、雇凶殺人等犯罪活動不斷通過互聯網蔓延。從我們偵破的案件來看,當前很多犯罪活動中,有的把互聯網作為不法分子溝通聯絡的平台,利用網絡平台通訊群組進行秘密勾連﹔有的把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平台,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網絡制作音視頻,組織煽動他人實施各種各樣的暴恐活動﹔有的把網絡作為聚合平台,比如誘惑大量的人參與賭博、傳銷、非法集資等涉眾型犯罪。”李菁菁說。

  據李菁菁介紹,還有的犯罪活動把網絡作為一種釣魚平台,獵捕大量被害人,進而實施欺詐。此外,還有犯罪活動把網絡作為非法交易平台,包括違禁品、管制物品等,還包括大量販賣公民個人信息。

  網絡犯罪取証成本較高

  打擊治理網絡犯罪究竟難在何處?

  “我們這麼多年來應對傳統犯罪很有效,但是在應對網絡犯罪方面,確實效果還不明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過去整個刑事對策是以傳統犯罪為基礎設置的,對於網絡犯罪的特點考慮得還不充分。用應對傳統犯罪的方法來應對網絡犯罪,所以效果不明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處副處長喻海鬆說。

  喻海鬆認為,網絡犯罪很隱蔽。現實中的犯罪,取証相對容易,在網絡空間取証成本會成倍增加。網絡犯罪的成本也比較低廉。“過去我們講網絡犯罪,叫做積少成多。但是現在這樣的說法已經過時了,隨著個人信息泄露不斷增多,網絡犯罪已經進入到精准詐騙的時代。網絡犯罪還具有地域特點,某些地方的人會集中從事一種犯罪行為”。

  “我國的網絡犯罪已經進入到一個成熟期,其標志就是形成了一個利益共享的鏈條,每個人都是流水作業線上的一個環節。此外,網絡犯罪年輕化的趨勢非常明顯,也就是說,網絡犯罪毀掉的是下一代。”喻海鬆說。

  “網絡犯罪隱蔽性強、風險小、收益高,這個特點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從事網絡犯罪。這些年網絡犯罪的一大趨勢就是規模化經營。現在網絡犯罪是職業犯罪,有些人在網上專門從事犯罪活動,作為他們的職業。傳統案件做一兩單就不干了,但是網絡犯罪隻要沒有被抓住,就天天干。”廣東省公安廳網警總隊總工程師郭宏偉說。

  “網絡犯罪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取經濟利益,無論是黑客攻擊還是詐騙,還是其他犯罪形式,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搞錢,有了錢就會刺激犯罪規模不斷增大。網絡犯罪的參與人數眾多,最近幾年破獲的案件基本上都是團伙作案,個人作案的比較少。打掉的網絡犯罪團伙少則幾十人,多則好幾百人。”郭宏偉說,“網絡犯罪基本上都是鏈條化運作,比如寫木馬的專門寫木馬,不用分析數據。網絡犯罪團伙一般是鬆散結構,跟傳統犯罪團伙也不一樣,有利益就捆在一起。沒有一個團伙把整個案件做完的,分別做一部分,如果犯罪鏈條打不全,這個案件很難處理。”

  催生大量黑灰產業鏈

  網絡犯罪愈演愈烈背后的原因異常復雜。

  “互聯網的匿名性對網絡管理提出嚴峻挑戰,網上網下虛實不對應的問題尤為突出。強化網絡身份以及網絡行為的真實性、可溯源性成為當前遏制網絡犯罪的突出難題。”李菁菁說。

  除此之外,由於網絡犯罪分工精細化,催生了大量的黑灰產業鏈。李菁菁認為,這些黑灰產業鏈加速了網絡犯罪的蔓延泛濫,已經成為當前網絡犯罪居高不下的主要成因之一。

  李菁菁通過對已經偵辦的案件進行梳理,將網絡犯罪黑灰產業鏈分為三種。“為不法分子實施幫助從而獲利的產業鏈,我們稱之為幫助利益鏈條。比如說為數眾多的黑卡、打碼平台。另外一種是為犯罪活動提供資金並且依附這些犯罪活動從中牟利獲益的鏈條,我們稱為寄生利益鏈條,這是為他人犯罪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利用他人實施犯罪活動從中牟利,實現利益共享。第三種是通過收購網絡犯罪產物獲得非法收益的鏈條,我們暫時稱為下游利益鏈條,比如涉及大量虛擬財產交易的黑產等”。

  此外,互聯網的跨地域性,致使網絡犯罪問題更加復雜突出。

  “網絡犯罪成本與司法機關對網絡犯罪案件的偵辦成本極不對稱。致使像賭博、非法集資、傳銷等涉眾型犯罪,可以在全國甚至在全球范圍內組織大量的人參與,像網絡詐騙、網絡攻擊這樣的犯罪活動可以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被害人實施侵害。”李菁菁說。

  “網絡犯罪呈現跨地域特征,基本上是非接觸式犯罪,傳統犯罪則大多數是接觸式犯罪,實施網絡犯罪的不法分子可能在千裡之外甚至萬裡之外。”喻海鬆說。

  網絡犯罪的復雜性和普遍性,已經在全社會范圍引起強烈關注。

  “網絡犯罪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在不斷加重,已經成為影響人民群眾上網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突出民生問題。比如當前大量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網絡犯罪持續高發、頻發,並且嚴重侵害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權益。今年以來,從我們辦理的案件來看,侵害未成年人的不法活動也在大幅度增長,大量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違法信息以及違法活動不斷滋生蔓延,影響十分惡劣。”李菁菁說。(杜曉 史欣偉)

(責編:楊曦、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