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貨幣基金收益率持續下降 手中活錢該往哪投?

李濱
2018年10月08日08:43 | 來源:華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貨幣基金收益率持續下降 手中活錢該往哪投?

  一直備受投資者寵愛的,以支付寶為代表的各類寶寶類貨幣基金,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卻讓人很受傷。據融360數據顯示,在國慶假期前的一周中,有74隻互聯網“寶寶”產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3.25%,連續十周下跌,至去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但與貨幣基金收益率下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貨幣基金產品買入規模卻不跌反升。數據顯示,截至9月18日,場內貨幣基金總份額為2861.54億份,較年初增長105.53%。這一漲一跌中,透露出市場對於貨幣基金的不同態度。

  貨幣市場基金總數已達393隻

  貨幣基金是聚集社會閑散資金,由基金管理人運作,基金托管人保管資金的一種開放式基金,專門投向風險小的貨幣市場工具,區別於其他類型的開放式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定收益性,具有“准儲蓄”的特征。

  據了解,2003年12月我國第一隻貨幣基金發行以來,既經歷過股市低迷和次貸危機所帶來的快速擴張期,也經歷過寬鬆貨幣政策所引起的市場收益率下降而帶來的基金規模收縮,其總體保持著平穩上升的趨勢。

  隨著互聯網金融概念進入貨幣基金,貨幣基金的發展又進入了新的階段,以支付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在消費、支付和理財功能的整合之上,使得貨幣基金相對於銀行存款而言具有更好的流動性和收益性,將活期存款投資到貨幣基金賺取較高收益已成較為普遍的現象。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貨幣市場基金的總數達到了393隻,資產淨值達到8.4萬億,在基金市場規模的佔比更是達到驚人的66%。

  銀行自有資金增加

  導致理財市場收益率降低

  然而,當前的貨幣基金收益率,讓人不甚滿意。據融360數據顯示,在國慶假期前的一周中,有74隻互聯網“寶寶”產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3.25%,連續十周下跌。

  緣何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持續下降?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貨幣基金所投資的結構性存款一般是銀行間的一些存款,這些存款是與銀行的資金流動性密切相關的,隻要銀行資金流動性出現緊張,那麼銀行間的存款利息就會不斷上升,也就直接導致貨幣基金的利率上升。如果銀行間的存款利息出現下降,那麼貨幣基金自然不可能有一個高利率。從大環境來看,在“流動性合理充裕”的貨幣政策下,7月初以來央行通過定向降准、MLF大規模淨投放等操作已經向市場釋放了高達萬億的流動性,在此情況下,銀行自有資金顯著增加,直接導致了整個理財市場收益率降低。

  未來收益率下行空間或不會太大

  對於未來貨基收益率的走勢,有市場人士表示,政策方面,貨幣政策繼續寬鬆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短端利率對寬鬆的邊際效應也在縮小。因此,貨基收益率未來可能會繼續震蕩下行,但下行的空間不會太大。

  事實上,貨幣基金在當前市場中仍然具有現金管理和避險功能,是今年投資者規避權益市場調整風險的重要投資品種。隨著貨幣政策寬鬆邊際效應的減弱、短端利率的逐步企穩,未來貨基收益率下跌空間並不大。“加上銀行季末、年末考核也可能會階段性造成流動性的結構性緊張,有可能導致在某些時段,貨基收益率或會出現一段時間的脈沖式上漲。”有的基金經理對市場表示樂觀。

  市民手中活錢或回流銀行理財產品

  “近段時間,放在貨幣基金裡的收益越來越少,我在考慮拿出來做銀行理財了。”國慶節前,市民王先生來到西安曲江雁翔路一家銀行,查看最近的銀行理財收益時,表示貨幣基金收益下跌,讓他將目光重新轉向銀行。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認為,作為活期存款的最佳替代品之一,貨幣基金兼具低門檻、低風險、高流動性等優勢,是零用及急用資金最佳放置途徑,購買貨幣基金的投資者並非隻看重產品收益率。短時間內,如果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上市,貨幣基金仍是投資者的優先選擇。

  對此,某國有銀行陝西分行高級理財師認為:受資管新規影響,今年銀行的理財產品一直在進行淨值化轉型,其中有“類貨基”之稱的銀行現金管理類T+0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5%以上,最高的可以達到4.2%,投資者的購買意願增強了不少。可以預見,隨著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規范,以及短期理財產品門檻的進一步降低,將迎來更多的資金從貨幣基金回流。 華商報記者 李濱

  不妨換個思路

  債券基金或有較好配置價值

  今年以來權益類基金受市場波動影響淨值普跌,貨幣基金收益率走低,相對而言債券基金卻因比較堅挺逐漸受到市場歡迎。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在經濟下行、貨幣寬鬆的背景下,側重中高等級投資品種、業績表現穩健的債券基金,具有較好的配置價值。

  目前的宏觀環境,為績優債券基金提供了較好的運作環境。景順長城認為,監管趨嚴帶來的信用收縮、房地產行業進入調整期、貿易摩擦影響出口等多因素疊加,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增大,貨幣政策托底不會退出,開始轉向實質寬鬆,社會融資數據將會出現企穩跡象﹔在需求下滑背景下,國內不具備全局通脹壓力,債市運作環境較好。 華商報記者 李濱

(責編:仝宗莉、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