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電詐案件被騙資金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轉移

六成電詐案件被騙資金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轉移
第三方支付助詐騙“錢跑跑”?
“再問電信詐騙” ②
南方網紅
南方名記
洪奕宜工作室出品
如果遭遇電信詐騙,你知道錢財被轉到騙子的銀行卡后,能夠挽回損失的“黃金時間”是多長嗎?隻有60分鐘。
依托各級反詐中心與銀行之間建立起來的快速止付返還機制,將被騙錢財追回的概率可以超過一半﹔而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卻成為不法分子套取、漂白非法資金的快速通道,其監管漏洞也給警方偵查破案和及時凍結詐騙資金帶來困難。
不久前傳來利好消息——包括微信、支付寶在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全部納入網聯清算平台,此舉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省資金追查工作時間。但是,如何加強第三方平台的自律和審核、建立起資金快速查詢反饋機制,將是打擊電信詐騙並與電信詐騙分子拼速度、成功止付的關鍵。
●南方日報記者 吳珂 洪奕宜
“子孫賬戶”層層轉賬后
資金來源不易被証明
去年底,廣州市反詐中心成功處置了一宗案值上千萬元的被騙案件。
2017年12月14日晚,一名公司財務被冒充“公檢法”的人員詐騙轉賬400萬元。廣州市反詐中心值班員接報后,立即通過與銀行建立的點對點機制查詢涉案的5個嫌疑賬號,並於凌晨2時成功止付30萬元涉案資金。
此后連續3天,民警繼續追查資金流向,發現被騙資金在多家銀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交遞流轉,涉及87個賬號290多筆交易。隨后,反詐中心協調多家銀行再次止付了1048萬元涉案資金。
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對接、“秒級響應”速凍贓款,兩年來,全省共勸阻潛在受騙事主32.35萬余人,挽回損失44.5億余元﹔成功止付涉案銀行卡9萬余張,涉案金額近14.5億元﹔成功為本地事主返還被騙資金1.62億余元,為外省事主返還被騙資金2300萬余元。然而,勸阻攔截的資金只是被詐騙資金的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資金已經被騙子層層轉走。
以前,騙子騙到錢財后,會迅速轉賬到二級、三級、四級等多個銀行卡賬戶,再找“車手”取現。賬戶層級多,被形象地稱為“子孫賬戶”,因為都是在銀行卡賬戶之間流轉,追查起來相對容易。但移動支付的興起,卻像添加了“潤滑油”一樣,讓騙子腳底抹油開溜、卷款逃跑速度更快。
如果兩年前錢被騙子騙走,反詐中心通過與銀行之間建立起的止付返還機制,有60%—80%的概率能夠將這些錢追回。而如今,在短時間內快速止損的概率有所降低。為什麼?因為騙子“改進了辦法”。
“詐騙分子不斷在銀行卡、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間進行多次轉移取現操作,而不少第三方支付平台擁有自己的‘資金池’,涉案資金一旦進入,很難証明資金來源。”省反詐騙中心辦案人員告訴記者。
被騙資金快速止損“黃金60分鐘”是關鍵
第三方支付,是非金融機構作為中介提供的網絡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等支付服務。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超過10萬億筆,金額51.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4%和93.15%﹔第二季度的相應數據同比分別增長94.37%和53.35%。
記者從廣東省反詐騙中心了解到,目前全省電信詐騙案件約有六成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進行轉賬操作的,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會在多個賬號和平台來回轉賬數十次甚至數百次,以逃避公安機關的打擊。
某地公安機關辦理一宗案件時,曾拿到詐騙分子的賬戶流水,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受害人分兩筆轉入100萬元到了騙子賬戶后,騙子瞬間以每筆5萬元的額度轉出20筆,直至卡中最后剩下余額112元。
而另一張表顯示,從前一天23時30分許詐騙轉款發生,到次日0時30分最后一筆轉出,隻用了1個小時就把100萬元全部轉出,剛好過了止付的“黃金60分鐘”。
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開了一些詐騙案的作案手法。如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年對張某詐騙案進行刑事裁定的判決書上顯示,張某在互聯網上搭建網游交易平台,誘騙網絡游戲玩家到其網游交易平台網站中注冊充值購買游戲裝備,對受騙游戲玩家進行詐騙。隨后張某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網上銀行轉賬等方式,將騙得的款項轉入其用非法獲取的身份証辦理的銀行卡中。
支付賬號可買賣
資金轉移易被掩蓋
實現頻繁轉賬的關鍵,是詐騙團伙擁有多個賬號。那麼,他們的賬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銀行不斷強化對個人賬戶實名制實施管控后,申請非實名銀行卡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一人申請多張銀行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在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條件卻相對寬鬆得多。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賬戶申請不需實名認証,僅通過郵箱就可以輕鬆開通,且一人可申請多個賬號﹔有的隻需輸入身份証號碼、銀行卡賬號、銀行預留的手機號碼,就可以順利注冊,並使用該賬戶進行轉賬、充值、提現、支付等操作。這些賬號甚至可以在網絡上自由買賣,通過冒用他人身份也可以辦理。
一名第三方支付機構技術人員向記者透露,盡管央行對賬戶實名制有明確要求,但冒用他人身份資料注冊的人頭賬戶為數不少,近年來還清理了一批“偽實名”賬戶。
對用戶而言,注冊手續的確便利得很,然而這對於資金安全來說,卻不是個好消息。因為,不法分子會利用這種便利性鑽漏洞,作為其轉移資金的渠道,而“偽實名”賬戶給警方后期辦案帶來的麻煩就是,刷卡交易記錄真假難辨,查詢困難。
不久前,某地市民蘇女士就被不法分子冒充“公檢法”詐騙了377萬元。騙子以蘇女士“銀行卡賬戶涉嫌洗錢、需將資金存入安全賬戶隨時接受審查”為由,騙她開設了手機銀行賬戶,並將全部資金轉入該賬戶。隨后,利用木馬病毒竊取其賬戶信息和手機動態驗証碼,將377萬元分拆轉入4個網上銀行賬戶,再利用這些賬戶將資金轉入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
一些平台對賬戶注冊信息、手機號碼、身份証號碼、營業執照等沒有盡到核查義務,辦案部門需要查詢時,就難以快速確定目標。“我們在辦案中要查詢企業版賬戶,根據公司注冊的地址按圖索驥,結果,根本找不到這家公司。”省反詐騙中心辦案民警說。
記者在央行官網上查詢發現,目前獲得央行頒發《支付業務許可証》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有230余家。此外,還有大量非正規機構從事此類業務。
多名工作在反詐一線的民警向記者普遍反映的問題是,在調查涉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詐騙案中面臨著一些難題,如手續復雜繁瑣、反饋周期長,相關部門之間還未形成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信詐騙案件的辦案效率。
縱深
加強平台自律和審核
建立資金快查反饋制
如何追回被騙資金、堵住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錢的渠道?業內人士認為,關鍵是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整合資源,破除部門、地區設置的查詢壁壘,形成打擊合力。
針對涉及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查詢難問題,2016年,省公安廳聯合省法院、省檢察院在全國率先出台《關於辦理電信網絡詐騙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著力解決辦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法律適用問題﹔聯合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省銀監局、省通信管理局出台《廣東省電信網絡詐騙涉案賬戶資金應急處置辦法》和《廣東省打擊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電信協作機制》,破解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資金流”“電信流”兩大關鍵環節的查控難題。
目前,53家駐粵第三方支付機構被納入該協作機制,對解決涉案資金快速查詢難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仍有部分外省第三方支付機構查詢存在無法及時響應的問題。
今年6月30日,根據央行支付結算司印發的相關通知,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全部接入網聯清算平台,原本的直連模式終止,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將被切斷各自的清算賬戶,需要通過網聯或銀聯才能連接到銀行。
“該政策的出台對我們辦案是一個利好消息。”省反詐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省資金追查工作時間,省去一些繁瑣的程序,從而加快與電信詐騙分子“賽跑”的速度。網聯能夠留存交易記錄,便於監管,使支付更加安全,對於防范和處理詐騙、洗錢等有重要作用。
不過,該負責人也坦言,這並不代表資金查詢難問題可以完全得到解決。據了解,網絡線上交易與線下交易類似,都要經過發卡方、清算方、收單方的環節。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網絡支付中基本扮演發卡方角色,網聯也僅僅是明晰了發卡方的錢去到哪個收單方,但依舊無法避免收單方背后是否存在二次清算或三次清算等行為。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加強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律和審核義務外,還需盡快建立第三方支付賬戶管理和資金流快速查詢反饋制度,整合系統資源,打通地區、部門設置的門檻,方便辦案部門查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