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定點扶貧23年 多方位幫扶顯擔當

橫亙在四川巴中通江縣陳河鄉陳家壩村與村小學之間有一條山溪,每逢下雨溪水上漲,孩子們就無法過河。村小學的代課老師李佐英,在這裡任教已經23年。多少年來,隻要下雨,山溪裡發水,她就挨個背孩子們過河上課。多年涉水使她身患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但她始終沒有放棄這所村小學,始終沒有離開這些孩子。這樣的情況在2016年得到了改善。這年,中國工商銀行捐資並組織修建了“陳家壩愛心溪橋”,從此孩子們上學、鄉親們出行方便了,李佐英不用再背著孩子過河了。
“這是一座愛心之橋,是一座希望之橋,也激勵著工行做好定點扶貧工作。”日前,工行駐通江縣扶貧干部顧欣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他在工行定點扶貧的通江縣挂職副縣長期間,這座橋時刻提醒著他肩上的重任,也連接著工行與當地百姓的23年幫扶情誼。
1995年,工行按照國家扶貧工作的統一部署,開始對四川省通江縣、南江縣、城口縣(1999年劃歸重慶后不再列為該行扶貧點)開展定點扶貧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工行特色的教育扶貧、衛生扶貧、產業扶貧、綠色扶貧、金融扶貧、救災扶貧相結合的扶貧開發新路子。2002年、2015年,工商銀行在四川的扶貧范圍擴大到萬源市和金陽縣。在這23年裡,工行在四川的定點扶貧之路上展現的傳承與堅守、責任與擔當,讓這家大型銀行與四川秦巴山區和大涼山地區的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讓革命老區的脫貧致富道路越走越寬。
教育扶貧圓夢想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興學。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被工行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每年,工行都會將一部分資金用於對貧困地區的無償捐助。2017年,工行進一步提高了捐贈金額,其中,向定點幫扶的4個縣市每地捐贈550萬元,共捐贈2200萬元,同比增長10%。而這些資金,一大部分投入到了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
在通江縣,工行捐助的不僅僅有“陳家壩愛心溪橋”,還有陳家壩村希望小學包括校舍、運動器材、桌凳、圖書等在內的幾乎所有設施,以及當地陳河小學、列寧小學等多所學校的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圖書角、愛心書包等,覆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南江縣,工行資助建設了全縣最好的學校———七一南江中學。
除了對硬件設施的捐助,工行在教育扶貧的軟件支持方面也頗費心思。據介紹,2017年,工行在這4個定點幫扶的縣市分別舉辦了中國工商銀行第十四屆“啟航工程—貧困大學生資助”活動,按每人5000元標准資助了401名新考入大學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順利邁入大學校園。面對大學畢業生,工行積極開展貧困家庭大學生專項招聘,降低貧困家庭大學生應聘工行的門檻,進一步延伸了教育扶貧鏈條。
去年,工行共在全國招聘了340余名貧困大學生,其中生源為定點扶貧4縣市的有12人,有效幫助貧困家庭通過一人就業實現全家脫貧,真正斬除窮根,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受益的不光是貧困地區的學生,工行還針對教師也制定了不少鼓勵幫扶政策。去年在教師節期間,工行在4縣市開展了中國工商銀行第十五屆“燭光計劃—優秀山村教師表彰”活動,共有400名扎根山村的教師獲得表彰,每人獎勵2000元;在成都舉辦了第四屆“燭光計劃-山村教師培訓”活動,4縣市來自山村的共400名教師參加了培訓,學習交流了教學經驗,提高了教學水平。“一些山村教師首次來到省會成都,在學習提高的同時更拓寬了眼界。”顧欣說,在他看來這些措施充分起到了“扶智”與“扶志”的作用。
產業扶貧促增收
“到今年9月30日,南江縣48個貧困村要脫貧,任務十分艱巨。所以我們把今年的重頭工作定為產業扶貧,投入非常大。”同為工行扶貧干部的婁可偉,在他挂職縣委副書記的南江縣也干出了一番事業。
顛簸在婁可偉日常下鄉工作中走過無數遍的泥濘山路上,他向記者詳細地介紹起工行產業扶貧的政策。
“工行在2016年投入1200萬元開展萬源黑雞、南江黃羊、通江黑豬養殖等項目,建立了‘工行+政府+村兩委+企業+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即由工行從龍頭企業購買仔豬、種羊、雞苗等捐贈給貧困戶,政府部門負責立項監督,村兩委負責日常管理,龍頭企業負責技術指導、疫病防治、兜底回購和購買保險,各方配合保障項目科學高效運行。”婁可偉說。
以南江黃羊產業扶貧項目為例,2016年,工行在四川南江縣探索創新出黃羊產業扶貧模式。
該項目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工行出資購買當地黃羊龍頭企業四川北牧集團的優質能繁母羊,捐贈給貧困村黃羊專業合作社,由專業合作社將黃羊借給有養殖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戶,兩年后貧困戶歸還同等數量、質量的羊,專業合作社再將歸還的羊借給其他貧困戶養殖,滾動發展。另一種是工行把出資購買的能繁母羊捐贈給貧困村作為村集體資產,貧困村引進專業養殖大戶集中托管代養,通過科學化養殖實現增值最大化,再將增值收益合理分配給村集體和專業大戶,村集體按照一定比例向貧困戶分紅。
近兩年,工行累計捐贈700萬元實施南江黃羊產業扶貧項目,收效顯著。“該項目的增值部分全部用於精准扶貧。其中,1300余戶參與項目的貧困戶每戶每年可分紅800余元,提高了兜底保障收入;貧困村集體每年分紅1萬元,解決了部分貧困村無集體經濟收入的問題。同時,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可提供100余個就業崗位,月工資2500元左右。貧困戶還可以通過種植牧草出售給合作社及養殖大戶,以及幫助大戶打掃衛生、清運糞污等臨時性工作獲得額外收入。此外,貧困戶還可以將自有羊隻或飼養放牧必須的山林入股專業合作社,獲得額外分紅。”說著,婁可偉露出滿意的笑容。
據記者了解,這個幫扶項目通過實施規模化、科學化的黃羊養殖,帶動了當地黃羊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一個優質的特色農產品產業。項目實施后,幫扶村有了穩定的集體經濟基礎和收入,貧困戶也能持續獲得分紅,有力助推幫扶村脫貧,幫助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
目前,該項目在南江縣28個鄉鎮的1300余戶貧困戶中取得了實效,脫貧人口分別佔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持一批”貧困戶的8.2%和26.1%。南江縣已將“南江黃羊”列為縣域脫貧攻堅四大產業之一,並把南江黃羊產業扶貧項目模式復制到土雞、土豬、黃牛等養殖項目,有效帶動了縣域整體脫貧奔康。
記者在工行的幫扶村之一桅杆村,看到產業扶貧及綜合幫扶的效果:整齊的村舍錯落有致,便民設施一應俱全,村史館陳列著的歷史物件訴說著桅杆村一路發展的奮斗史。
據了解,為了幫助桅杆村更好地發展產業,工行南江縣支行的干部每人結對幫扶5戶貧困戶。“我就負責5戶,每周末都會來看一看,了解貧困戶家裡養殖、種植情況和脫貧進展。”工行南江縣支行行長楊海說。
投入教育扶貧和產業扶貧,只是工行助力脫貧攻堅大戰略的其中兩條支線,在金融扶貧、電商扶貧、綠色扶貧、衛生扶貧、救災扶貧等諸多領域,工行和它的扶貧干部們也正在不斷探索創新,以實現多領域齊頭並進助推貧困地區全面脫貧奔小康的偉大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有這樣腳踏實地的勁頭,實現目標指日可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