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兵、快退休,非要在村裡扎根不回來,為啥?

“當第一書記就不要想好耍,想好耍就不要當第一書記。”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吼獅鄉來龍村第一書記陳雲華說。2017年,他擔任第一書記的這個貧困村成功脫貧,個中的辛苦和付出他心裡明白,但以生命赴使命,帶領鄉親們鞏固脫貧奔小康,如今已成為他心中的另一個崇高目標。
全年無休加班輕傷不下火線
陳雲華,中國工商銀行派駐廣元市劍閣縣吼獅鄉來龍村第一書記。這位當過兵,在基層行工作多年且是劍閣兩屆縣政協委員的工行人,一“扎”進來龍村就近四年。原本,今年3月縣上按期調整第一書記他可以申請返回工行,可再三考慮后,他毅然決定留下來接著干,因為去年“來龍村剛脫貧,下一步還需鞏固提升已脫貧成果,幫扶工作任重道遠,支行員工少,工作壓力也大,換個新人農村工作不熟悉,一時半會兒接不上手,工作怕斷檔。”
陳雲華告訴我們,既然來扶貧,肩負組織重托,就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干好,不辜負當地黨委和派出單位的期望,做第一書記,一定要深刻領會“使命、責任、擔當”這六個字的含義。
2016年國慶,2017年元旦、五一、國慶,陳雲華都在村上度過。什麼“5+2”“白+黑”“晴+雨”“寒+暑”他都一一品嘗。今年端午節,因突擊工作,他又在村上。
2017年4月村上種植烤煙苗和今年1月天寒加班,陳雲華兩次感冒引發肺炎,兩次病重在工作崗位上。因村上離縣城醫院75公裡,就醫不便,為了不影響工作,他隻能利用周末去縣裡醫院輸液,留出更多時間在村上工作。這就是責任與使命。
回想起這件事,工行劍閣縣支行行長周旻感慨萬千。她說,陳雲華是行裡的業務骨干,還有兩年就退休了,可這位同志很執著,特別敬業,硬是鉚足了勁,要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
勤勞付出的他,被原四川銀監局評為2017年度扶貧工作先進個人。
陳雲華(左一)在貧困戶家走訪
常吃百家飯,全村到處跑
來龍村中午1點,陽光很足,晒得人皮膚隱隱作痛,一陣風吹來,干爽的空氣中夾雜著山裡農家的味道。
在吼獅鄉政府門口,一位身形較瘦,皮膚黝黑,戴著一頂草帽的中年男子迎面走來,歲月與每日的辛勞在他臉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如果不是有人引薦,很難想象眼前的這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就是工行派駐的第一書記。
吼獅鄉地處劍閣縣南部,經濟發展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來龍村位於吼獅鄉的深凹裡,當地百姓主要靠種植水稻、小麥、花椒、海椒、花生、煙葉,養殖豬、牛、雞等為主。寒暄中,陳雲華告訴我們,來龍村共有264戶,772人,其中貧困戶71戶,185人。2017年,在吼獅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工行劍閣支行的大力幫扶下,全村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來龍村已成功實現整村脫貧退出。
一張床,一張書桌,一條木凳,一盞白熾燈,就是陳雲華在來龍村的家。這是當地村民從搬遷新房中騰出來的一間屋子,在一樓,房間裡還有點石灰夾雜著水泥的味道。忙碌一天后,拖著疲憊的身體,陳雲華就在這裡歇腳。
村上事情多,很難每頓都趕回家吃。陳雲華告訴我們,來龍村百姓很朴實,這幾年,和村民們都熟悉了,為了方便工作有時候趕上哪家,就在哪家吃點隨便飯。
要致富,先修路。2014年時,來龍村隻有2.9公裡村組道,覆蓋面積小,村民出行不方便。吼獅鄉黨委、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積極申報道路項目。經挂聯吼獅鄉的劍閣縣委常委進村勘察、調研,投資近200萬元新建5.8公裡村組道,到2017年11月初建成通車,來龍村的硬化道路已達8.7公裡,2.5米寬的入戶路直達每家每戶家門口。
在去村民家走訪途中,陳雲華開了一輛自用五菱榮光面包車。他說,這種車農村很實用,貧困村崎嶇山路,每天都要用車,有時與鄉村干部一起到附近鄉鎮去走走看看,取長補短,改進工作,雖然每月自費燃油支出上千元,但脫貧攻堅工作效率高。
2017年冒雨施工的村道
經常走訪農戶家與村民打成一片
在來龍村,王姓住戶特別多。王大叔,今年65歲,獨居,長年患有支氣管炎,平時在家就做點農活,養點雞和豬。到他家時,王大叔剛午休起床,見陳書記又來了,還帶著幾張生面孔,非常熱情地招呼著。
他告訴我們,他身體不太好,又是一個人生活,陳雲華在來龍村這幾年,隔三差五就會來家裡走走、看看,“經常來慰問”,關心他的生活和身體狀況,詢問有什麼困難。2017年,全村都脫貧了,他看病就醫能報銷90%以上,自己力所能及做點農活,養點雞和豬,“生活完全沒問題,挺好的。”
隔壁王子銀一家,住著兩層樓的搬遷房。見有陌生人,他家的狗不停叫著,陳雲華徑直走過去,揮了揮手,那狗便不再吠叫,可兩隻眼睛卻始終盯著我們幾位初來乍到的陌生人。王子銀不善言辭,他說,陳書記經常來家裡慰問,彼此特別熟,大家有什麼困難或需求,都會及時告訴他,“陳書記真的是個好人。”
聽說家裡來了工行人,村民王安民挺高興,連忙端凳子、倒茶,遞煙。王安民說,陳書記是工行派駐的第一書記,幾年來工作兢兢業業,不辭辛勞,人又熱心,是村民們的貼心人,在他帶領下,全村都脫貧了,“如今吃住不愁,今年5月,我在工行申請了3萬元扶貧信用貸款,就想著買頭牛,再買點雞來養,讓生活更好點。”
貧困戶王安珍—村上老黨員,他說,陳書記是好書記,平時不說大話,開會不講套話,與群眾打成一片,努力為村民辦實事,我易地搬遷住上好房子,來龍村脫貧攻堅大變樣,感謝黨的農村政策好,感謝鄉黨委關心老百姓,感謝工商銀行大力幫扶貧困村,工行是咱貧困戶貼心人,我們記得到。
在村委會,我們遇見了村支書王永全和村長王安樹。村支書見面第一句話就是,陳雲華“瘦了,黑了。”他說,感謝工行為來龍村派來了一位優秀第一書記,整個班子很團結,有什麼事都及時溝通,大家商議決定。
集體經濟是脫貧的一項重要指標。村長王安樹告訴我們:“這些工作,都離不開陳書記的辛勞”。2016年村裡投產黑木耳養殖,每年產值超過2萬元。2017年,村裡還種植了60畝海椒,並成立了來龍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按照鄉上產業發展方向,村上栽了200畝2萬株優質柑橘,預計今后年產值超過10萬元。
陳雲華(左一)幫助貧困戶晒麥子
見農民插秧脫掉鞋子就往田裡跳
6月,正是播種插秧的季節。
傍晚5點過的來龍村,已褪去正午的炎熱,涼風習習。走在田埂上,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綠油油的庄稼,和遠處的炊煙,整個村子顯得很安詳。
在一處水田邊,幾位農婦正在田裡插秧。嫩綠的秧苗,映襯著太陽的余輝,經她們之手快速插入秧田裡,整齊而筆直。大忙季節,看到她們插秧,陳雲華停下腳步,脫下鞋子,卷起褲腿,隨手抓起一把秧苗,跳入田裡,和大家一起插起來。
這看似突如其來的舉動,並沒有讓在場農婦吃驚。陳雲華同她們一起,很快插完了這塊田。
站在田埂上,我和她們聊了聊。說起陳雲華,幾位農婦七嘴八舌,紛紛為他點贊。其中一位農婦告訴說,陳書記這人“心眼好,還勤勞”,隨時都在走家串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旁邊一位農戶搶過話說,陳書記經常主動幫大家做農活,掰玉米,收花生,收海椒,“隻要他碰上了,就會搶著干。”
幾位農婦告訴我們,如果哪一天,陳書記真離開了來龍村,“還挺不習慣的。”
陳雲華(左一)和村民一起插秧
一起散步聊天一起暢談明天
天,慢慢黑了。夜晚,來臨。
晚飯后如果沒有會議和夜校,便是陳雲華和幾個伙伴的散步時間,初夏的夜晚,鄉上、村道邊留下了他們的剪影。
他們是劍閣政法委、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等單位派駐吼獅鄉各貧困村的第一書記,都在這裡干了幾年了。陳雲華說,大家是“一個戰壕的戰友。”散步途中,大家熱聊了脫貧攻堅這個話題。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派駐的第一書記楊春蓉說,自己是從農村長大的,明白如何與村民打交道,陳雲華剛來時,還經常向她請教,陳書記當過兵,又在工行工作多年,客戶信任度高,工作肯吃苦,我們幾個第一書記常在一起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合力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第一書記的工作充滿艱辛,生活略顯乏味。楊書記說,既然來了,就一定要干好,開心做事,不圖回報,為村民們辦點實事,努力改變貧困村的面貌。
陳雲華說,作為一名女同志,楊春蓉書記都能克服困難,擔當這項工作,男同志更應搞好。脫貧攻堅不是觀光、作秀,體驗農村生活,而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是堂堂共產黨員的擔當。咱們來龍村雖然已經脫貧摘帽了,但下一步還要不斷鞏固脫貧成效,帶領大家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